曾國藩說過:“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格局,奠定了一個人的格,框定了一個人的局。
人有大格局,才有大視野,才能于有限生命中活出無限意義。
所謂“格局”,說到底就是你讀過的書、經過的事、遇過的人。
想要打開格局,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己,讀人,讀書,讀事。
01 讀己:讀透自己
《半山文集》中說:“讀一本書十遍,不如把自己里里外外讀一遍。”
人總是拿著放大鏡去揣摩別人,卻常常忽略了讀懂自己。
以為活得夠通透明白,其實仍在霧里看花,不知所以然。
很多時候,別人并沒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是誰。
只有足夠了解自己,忠于自己,方能找到定位,升華認知,擺脫庸庸碌碌。
著名作家余華,曾在高考中接連失利,兩次落榜。
不得已之下,他選擇接受父親的安排,成為了一名牙醫。
即使工作穩定,收入不菲,可那段時間,他愈發迷茫痛苦。
他意識到,這與自己追逐文學的夢想背道而馳,于是直接轉行。
自此,余華苦練文筆,屢屢投稿,終于在五年之后,他的作品被《北京文學》選中,聲名漸起。
此后經年,更是筆耕不輟,寫下一部部震驚文壇的佳作。
作家周國平說:“在人世間的一切責任中,最根本的責任就是真正成為你自己。”
現實中,太多的人,在名利欲海中橫沖直撞,不知心中所想,不知該往何方。
殊不知,只有讀懂自己,認清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所在,才能提升格局,脫穎而出。
02 讀人:讀懂別人
《文子》有言:“仁莫大于愛人,智莫大于知人。”
立身成敗,在于所染,處世最深的智慧,莫過于讀懂別人。
若分不清誰好誰壞,孰真孰假,便容易錯付真心,踏上歧途。
唯有擦亮眼睛,讀人觀人,方可和對的人同行,一路扶搖直上。
1908年,有個17歲的少年來到燈紅酒綠的大上海。
很快,他結交了一堆狐朋狗友,日日廝混,打牌喝酒。
不到兩個月時間,有志青年便墮落成了吃喝嫖賭樣樣精通的混子。
幸好當時,他結交了兩位手不釋卷、談古論今的新朋友。
他們力勸少年搬家,并舉薦他成為公學的教員,經營一份正經事業。
沒過多久,他便徹底戒掉了煙酒,發奮上進,最終成為一代思想大家。
這個少年的名字,叫做胡適。
古語有云:“寧可不識字,不可不識人。”
身邊人的一舉一動,會在無形中撬動你命運的齒輪。
讀懂別人,優化圈子,格局也自然而然改變,引領你高飛。
03 讀書:讀出智慧
《酉陽雜俎》有言:“人不讀書,其猶夜行。”
知識的匱乏,必將帶來見識的短淺,無盡的茫然。
書富如入海,堅持讀書,才有深邃的智慧,無窮的力量。
戰國時,蘇秦游歷各國,試圖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數年過后,他無功而返,迫不得已潦倒歸家。
家人譏笑他不治生產,只懂得逞口舌之利,對他百般輕賤。
蘇秦慚愧不已,但并未言棄,而是埋首遍觀所得之書,希望能從書中找到答案。
經過整整一年的鉆研,蘇秦悟出合縱連橫之術,重新出山。
最后,蘇秦身掛六國相印,使得“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
《讀書有所見作》中說:“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書籍,是思想的搖籃,是格局的靈魂。
沒有書的滋養和啟迪,人很難突破固有的認知與思維。
養成讀書的習慣,武裝頭腦,富養學識,生命才會隨之變得遼闊,使轉機到來。
04 讀事:讀出閱歷
中國有句老話:“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一個人,既要讀有字之書,也要讀無字之書。
事上磨煉,知行合一,方能將經歷化作閱歷,登上躍升的階梯。
王陽明的經歷就是如此。
他十二歲時便立志讀書做圣賢,為此他跑到邊關歷練,格竹子到生病。
但是,他一直沒有找到圣賢之道的出路。
直到被宦官劉瑾迫害,他一路逃亡,抵達瘴氣彌漫的貴州龍場。
當功名利祿成了一場空,父母親人遠在天邊,隨從的人一個接一個倒下。
每一件事,都成為了王陽明的養料,讓他真正開始覺悟: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無論遇到什么,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練。
不管事多難、坎多大,修持正念,磨礪心性,打開格局,必定大器可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