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因諧音“祥”,因此在中國的文化中一直有著吉祥如意的象征。
只不過隨著佛教文化在中華大地上的興盛,且大象在佛教中也有著重要的文化象征,導致許多人以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象的喜愛是由于佛教文化的影響。其實,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傳統紋樣“象紋”早已發源于久遠的中華大地上了,并留下了深刻文化印記。
據傳河南省簡稱“豫”字,中的偏旁“象”,就證明了在我們文明的早期,《說文》又云:“豫,象之大者”,河南就因大象的聚居而文明。因此“豫州”就是“有大象的地方”的意思。只不過隨著人類的地盤不斷擴張,如今我們只能從出土的文物中去追索大象曾經在河南境內活動的線索了。在河南出土的許多木雕、玉石、青銅等各種材質的大象雕刻和紋理,就是大象曾經群居于中原的證據。
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中國傳統紋理“象紋”,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當時人們就開始將大象的形象融入到裝飾藝術之中。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我們就能看到大象的簡練造型。
而象紋開始廣泛利用在于商周時期。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殷王田狩于楚地,獲大象二匹”的記載。可以想象,大象作為陸地上最大的生物,對于我們的先民來說,必然是力量的象征,而能征服大象,亦是勇氣之舉。因此一開始或許,狩獵大象,并馴服大象便成了力量與王權的象征。因此,在殷商至西周時期的器物上就頻繁的出現了象紋,尤其在青銅器上。這些器物常用于祭祀、宴饗等重要場合,象紋的運用體現了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贊美。
殷商與西周時期的象紋多突出刻畫的是大象長鼻利牙的特征,風格相對更偏寫實。在青銅器的應用上多置于方彝的底部,著重體現的大象力量,溫順和任勞任怨的特質。
到了兩漢時期,象群由于中原地區人口的擴張,逐漸遷徙往東南亞地區,因此漢朝時期的野生大象越來越少見。逐漸地,大象成了東南亞地區的貢品,多出現在宮廷宴會和百戲表演馴象活動。或許,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大象與東南亞逐漸形成了強關聯的印象。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逐漸在中華大地上興盛起來,佛教文化中諸多關“吉象”文化的雕塑、圖飾,和故事逐漸深入人心,佛教中的“吉象”文化逐漸深入人心,可見此時的象紋多與佛教文化相關。但此時在中華大地的南端偶爾還能發現野象群的蹤跡,因此,偏安江南的晉朝皇室還是保有了一支宮廷儀仗象隊。
到了隋唐時期,隨著江南的進一步開發,野象在中華大地上再難尋找到蹤跡了,即便是江南的百姓都不識象為何物,此時“吉象”的紋理已徹底烙上佛教文化的烙印。
時至宋、元時期,象紋逐漸式微。宋高宗時期是宋朝外交低谷期,因此屢拒東南亞的朝貢要求,大象自然也就斷了進貢來源。且高宗朝盛行“違物性”的理論,所以認為認為豢養自由奔跑的大象違背了自然之道,使得象紋在宋朝后期逐漸不再流行了。而元朝則由于蒙古文化的影響,龍紋、獅虎等猛獸紋理逐漸取代了溫順敦厚的象紋。
一直到了明清時期,象紋才又隨著“萬象更新”、“太平景象”的文化語境而而逐漸流行了起來。自此,象紋的應用更為廣泛了,被廣泛應用在瓷器、玉器、錦繡等工藝品上,流傳至今。
縱觀象紋風格在歷史演變呈現出的清晰發展脈絡。從商周時期寫實的表現手法,到漢代藝術化的處理,再到唐代的豐腴表現,兩宋時期的寫生造型,明清時期的工整寫實,每一個時期都展現了不同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取向,卻始終保持著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