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的東北部,有一座小縣城,名為平昌縣,平昌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里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腹心地帶,有3萬名平昌兒女參加了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來自平昌的將軍,他叫蒲大義。
蒲大義有哪些特殊的人生經歷呢?
1932年5月,蔣介石親自擔任鄂豫皖三省“剿匪”總司令,率領三十余萬軍隊向鄂豫皖蘇區撲來,在這種情況下,紅四方面軍決定進行戰略轉移,經過近3000里的長途跋涉,兩度翻越秦嶺之后,最終在陜西和四川省的交界地帶落腳,并成功開辟出川陜革命根據地。
紅軍的到來讓當地的老百姓看到了生的希望,他們打土豪、分田地,將革命火種撒播在川北大地,1933年,年僅17歲的蒲大義報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成為紅四方面軍的一名戰士,蒲大義年紀雖小,但作戰卻非常勇敢,很快被提拔為連長,并跟隨紅四方面軍參加了長征,于1936年順利到達陜北。
到達陜北后,蒲大義進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后被任命為紅五軍團偵察排長,當時,蒲大義連續參加了數十次戰斗,八次負傷,為陜甘寧邊區的鞏固作出了重要貢獻。
“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展開第二次合作,蒲大義被編入八路軍129師擔任排長,跟隨軍隊開赴抗日前線作戰,在山西黎城神頭嶺戰斗中,蒲大義率領全排戰士僅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就打死日軍百余人,受到劉鄧兩位首長的表揚,還被授予銀質獎章一枚,蒲大義領導的排被稱為“蒲大義排”。
1941年,蒲大義晉升為營長,率領部下參加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戰斗中,蒲大義指揮果斷,出奇制勝,受到了旅部的嘉獎,在黨的領導下,很快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作為第十八兵團師長的蒲大義率部參加了太原戰役,太原解放后,向西北的甘肅、青海挺進,隨即又投入到解放大西南的戰斗,最后轉入黔東南進行剿匪,新中國成立后,蒲大義率領186師入朝作戰,抵抗了美軍的多次進攻。
1954年,蒲大義升任副軍長,并在第二年的授銜中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蒲大義晉升為少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
進入到六十年代,蒲大義受命擔任西南軍區昆明炮兵司令員,在大山腳下組建起炮兵部,使祖國南疆有一支銅墻鐵壁般的保護盾,昆明炮兵劃歸昆明軍區后,蒲大義改任昆明軍區副參謀長,主要負責特種兵部隊的教育訓練工作。
1966年十年運動開始后,蒲大義一度受到沖擊而離開工作崗位,直到1969年,蒲大義才被任命為云南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副司令員,蒲大義二話不說,不顧多傷多病的身軀,拖著一條二等殘廢的傷腿來到云南邊陲,在人煙稀少的地區進行開發建設。
長期過度勞累的工作,讓蒲大義的身體每況愈下,于1973年病倒在床,可是剛從死神手中逃出的蒲大義又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4月18日,蒲大義口含藥片參加兵團黨委會議,突發心肌梗塞不幸去世,終年57歲。
蒲大義去世后,中央特例授予其烈士稱號,在這里,向這位為共和國創建和人民軍隊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將軍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