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國的野心:立陶宛為何敢出頭?
過去幾年,立陶宛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堪稱“激進”。尤其是在中美博弈、俄烏戰爭等全球熱點問題上,這個位于波羅的海的小國頻頻站在美國立場的最前排,敢言、敢做,甚至敢冒犯世界大國的底線。很多人都好奇:一個常年依賴出口、軍力薄弱、人口不足300萬的小國,憑什么這么強硬?
首先,立陶宛的“反俄”情緒可以追溯到蘇聯時代。蘇聯解體后,立陶宛成為最早宣布獨立的加盟共和國之一,這段歷史讓其國內對“主權”與“自由”的議題極為敏感。同時,加入歐盟和北約后,立陶宛把自己定位為“西方陣營在東歐的橋頭堡”,與俄羅斯劃清界限成了一種政治正確。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加布里埃利烏斯·蘭茨貝吉斯迅速崛起。這位1982年出生的政治新星,擁有一副金字招牌——他的祖父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是立陶宛脫離蘇聯的領導人,被譽為“建國之父”。蘭茨貝吉斯從小接受精英教育,留學歐洲,外交背景深厚。2020年,他正式出任立陶宛外交部長,迅速把國家推上了國際聚光燈的中央。
他上任后力推“價值外交”,高舉“民主”與“自由”的旗幟,主動挑起與俄羅斯、中國的對抗。2021年,他拍板允許臺灣在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這是第一個以“臺灣”名義開設的歐洲辦事機構。這一決定無疑踩了中國堅守的一中紅線,也讓立陶宛成為歐盟內部對華態度最強硬的國家之一。
二、外交冒進的代價:經濟失血與社會反彈
立陶宛的“強硬外交”在國際社會引發關注,但很快,代價也如影隨形。中國對立陶宛實施了一系列經濟和外交反制措施,立刻就讓這個出口導向型國家吃盡苦頭。2021年底,中立關系被降級為代辦級別,中國企業紛紛撤出合作,立陶宛對華出口暴跌80%。不僅本地乳制品、木材、機械設備滯銷,就連與立陶宛有關聯的歐洲供應鏈企業也遭受波及。
這場外交沖突引爆了立陶宛原本就脆弱的經濟結構。該國年GDP不過700億美元左右,外債卻高達470億,占據財政近70%。出口受阻使得國庫迅速見底,一些依賴中方市場的小企業紛紛倒閉,維爾紐斯郊區的工業園區一夜之間冷清下來。
2022年初俄烏戰爭爆發。立陶宛再度站隊美國和北約,強硬制裁俄羅斯,斷絕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這本是政治上的“正義之舉”,但現實是立陶宛90%的能源都靠進口,結果能源價格飆漲,居民生活成本倍增。冬季取暖費用暴漲三倍,許多家庭不得不減少取暖時間。城市中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游行,標語寫著:“要生活,不要戰爭”“別為大國當炮灰”。
蘭茨貝吉斯此時四處奔走,試圖挽回局勢。他飛往布魯塞爾請求歐盟“救火”,又轉道華盛頓尋求美國支援。然而,歐盟各國自身陷于通脹和對烏援助的壓力,美國更是心不在焉。拜登政府只象征性地表達了“支持立陶宛”的立場,卻沒有實質援助。立陶宛逐漸意識到,所謂的盟友并不會在關鍵時刻慷慨解囊。
到2023年中期,立陶宛財政瀕臨崩潰。政府開始延遲公務員工資發放,債券利率飆升,國家信用評級遭遇下調。外交上的硬氣逐漸演變成內部的不滿,越來越多民眾開始質疑:我們到底在為誰而戰?
三、軍事實力的尷尬與北約的冷淡
立陶宛在安全問題上極度依賴北約,是出了名的“戰略外包國”。但現實再次教育它:安全不是口號,實力才是底氣。
立陶宛常備軍不過2萬人,其中真正具有戰斗力的一線兵力不超過5000人,且缺乏現代化主戰裝備。沒有坦克、沒有戰機,僅依靠輕裝步兵和部分北約援助武器支撐邊境防線。2023年夏,白俄羅斯方向的瓦格納武裝頻頻調動,一度逼近立陶宛邊境,哨所士兵如臨大敵,軍方內部甚至討論過緊急動員預案。
北約雖然在立陶宛部署了一小支德軍部隊作為“前沿存在”,但戰斗力有限,規模不足應對全面威脅。更關鍵的是,北約各成員國心思不一,大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烏克蘭戰場,根本無暇顧及波羅的海小國。蘭茨貝吉斯呼吁北約加派兵力的信件如石沉大海。立陶宛一度感到,自己成了冷戰后西方陣營的“棄子”。
2024年初,立陶宛政府宣布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3.5%,創歷史新高。這一舉措雖被解讀為“自救姿態”,但從財政角度看更像是飲鴆止渴。與此同時,軍隊開始大規模招募預備役人員,甚至討論恢復義務兵役制,社會上彌漫著緊張和焦慮。
面對邊境壓力和戰略孤立,立陶宛終于開始反思此前“激進政策”的代價。外交部內部文件顯示,蘭茨貝吉斯執政末期,已悄然調整對外用語,不再高調攻擊中俄,而轉為模糊措辭和“尋求溝通”。這既是現實壓迫下的退讓,也預示著新一輪政治調整即將到來。
2024年10月,立陶宛議會選舉塵埃落定。祖國聯盟黨在內外交困中大敗,社會民主黨一躍成為最大政黨,組建新政府。新總理金陶塔斯·帕盧卡斯上任第一時間就拋出“外交政策調整計劃”,特別提到要“修復與亞洲大國的關系”,并對臺灣代表處事件表示“需要重新評估”。
這一姿態雖然引發部分右翼人士抗議,但多數民眾表示支持。新政府隨后派出特使與中國接觸,表達“緩和關系、推動務實合作”的意愿。2025年初,部分對華出口開始回暖,木材、農產品重新獲得準入許可,制造業也逐步恢復訂單。
不過這場經濟和外交危機的陰影仍未完全消散。失業率高企,通脹壓力猶存,立陶宛仍需數年才能回歸穩定。年輕人持續外流,機場依然擠滿了拖著行李箱赴德、赴英的打工者。
立陶宛這幾年的劇烈震蕩,如同一記重錘敲醒了整個東歐乃至世界其他小國。小國不是不能有立場,但不能不顧代價。立陶宛在用教訓告訴全世界,跟著美國走,一定會成為炮彈。
戰略上的選邊站隊,若缺乏自身實力和靈活外交的配合,最終只能成為大國博弈中的棄子。這既是對蘭茨貝吉斯個人的反思,也是對整個立陶宛政治精英群體的深刻警示。
立陶宛這些年的經歷,正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試圖“打大牌”的真實案例。從外交沖突到經濟重創,從軍事焦慮到民意逆轉,每一步都帶著沉重的代價。蘭茨貝吉斯的理想或許并不壞,他想讓立陶宛成為“價值聯盟”的燈塔,但現實是,小國如果沒有真正的實力、沒有足夠的戰略彈性,只能成為別人棋盤上的馬前卒。
在今天這個國際局勢劇變、秩序重組的時代,小國如何自處?是應該低調務實,靈活游走于大國之間?還是高調選邊,押注一方徹底靠攏?這不僅是立陶宛的問題,也是無數“中小國”的共同課題。答案,或許只能在一個個血的教訓中慢慢浮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