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年過八旬,但呂堯臣大師依然充滿活力。每次見到他,總會有新的驚喜。
春茶嘗鮮之際,有幸欣賞到呂堯臣大師的新作《清泉壺》。這把壺,將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用紫砂的語言翻譯出來,化為立體的畫卷:壺身上,一輪明月,從松針間透過來,在黑暗里發出清幽動人的光亮。原來這輪明月竟是用夜光寶石做成!呂堯臣大師開心地說:“四五十年前,我就有這個想法,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材料,現在終于找到了。”
還有一個小發現,《清泉壺》的底款,不是人們常見的“堯臣壺”“堯臣陶藝”,而是“堯臣玩砂”。呂堯臣大師告訴我,這個印款是去年夏天啟用的。他說,現在我是用“玩”的心態來創作,狀態很放松,因此請人刻了這方印章。
玩,對藝術家來說就是在創作中保持著一種精神自由感和解放感。這種非功利的超脫態度,使藝術家能夠擺脫世俗的羈絆,實現來自生命與感性的審美自由。“堯臣玩砂”,表明呂堯臣大師的創作進入了游藝境界。
游藝,凝結著中華民族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孔子最早從哲學層面對游藝作了詮釋,認為游藝是擁有明道仁善之德的人所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和人生追求。《論語·述而》中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無論是孔子的“游于藝”,還是莊子的“逍遙游”,千百年來,中國人不斷追求一種蘊含情理交融、天人合一、技近乎道的“游藝”范式,那就是在心物交融的精神狀態下,無拘無束地體驗生命的快樂。游藝,意味著生活的樂趣,精神的解脫,身心的激發和釋放,忘卻憂愁和煩惱,甚至是時空的存在。
在藝術創作領域,“游藝”指的是在無拘無束、毫無滯礙的狀態下進行的創作,是自由愉悅的,是人性的自然流露,是技巧展現與精神活動的無違融合。步入晚年的呂堯臣大師,依然創作熱情不減,新作不斷,《游湖借傘》《連年有余》《更上一層樓》《蛙聲出山泉》《將進酒》等作品問世,讓人驚喜連連。他通過與紫砂泥料的互動和探索,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藝術靈感和情感。在他的手中,紫砂泥仿佛有了生命,隨著他的心意流轉、變化。這就是他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內在的需要,與其他沒什么關系。
藝術創作需要技巧,但更需要超越技巧。真正做到“游于藝”,即意味著進入了藝術創作的自由境界。現今呂堯臣大師的創作,對于藝術保持著一種超脫于功利之外的喜愛。這能更接近藝術所帶來的自在心性。他的作品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其精湛的技藝,更在于其中蘊含的豐富生命氣息和文化氣息。這些作品是技藝與心靈的交融,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
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是呂堯臣大師“游藝”的實踐基礎。他深諳傳統紫砂藝術的真諦,對傳統器型、工藝、裝飾手法都有深入地研究和把握。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紫砂藝術的精髓:古樸典雅的氣質、精致細膩的工藝、含蓄內斂的美學追求。這些傳統元素,構成了他藝術創作的根基。但呂堯臣大師并不滿足于簡單的傳承。他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賦予紫砂藝術新的生命力。他創造性地將現代審美元素融入傳統器型,使作品既保持古典韻味,又具有現代氣息。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對傳統的升華。
對生命本真的藝術表達,是呂堯臣大師“游藝”的精神追求。他的近作不僅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他對生命、自然、文化等思考所作的視覺呈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通過紫砂語言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探索和對生命本質的禮贊,深刻揭示了藝術創作與自然、心靈之間的緊密聯系。
呂堯臣大師的紫砂藝術,不僅展現了精湛的技藝,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考。他晚年創作中所呈現的游藝精神,對當代紫砂藝壇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告訴我們,藝術創作不僅需要技藝,更需要心靈的投入和生命的感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真正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程靈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