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生活于明末清初那一段時期,親眼目睹了社會的腐敗與黑暗。閹黨與東林黨的黨爭、農民起義的烽火以及東北的民族戰爭,這些都讓傅山痛心疾首。
他積極投身于反抗腐朽勢力的斗爭中,為昭雪袁繼咸冤案,聯合同學進京請愿,展現出無畏的勇氣與正義感,由此名聲大噪。
明亡后,他堅守民族氣節,堅決不與清廷合作,甚至參與反清活動,雖因此入獄,但始終堅貞不屈。
晚年,面對清廷的籠絡,他以絕食等方式拒絕參加博學鴻詞試,拒做清朝的官,盡顯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高尚氣節。
他的書法早年是學的趙孟頫,而后又學了董其昌,深受此二人的書風影響,他對趙的書法研習頗深,能做到幾可亂真的地步,如崇禎十四年所作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便帶有明顯的宋人風范。
在經歷明亡這一重大變故之后他轉而學習顏真卿,所以在他后來的書風之中可以看到那種剛正不阿與雄渾大氣的書品之風。
之后的他又直追魏晉,從對柔美書風的追求轉向對古樸、雄渾、剛健書風的崇尚。
他的草書其書風既痛快淋漓又沉著勁健,所呈現的線條縱橫捭闔,如天馬行空,自由奔放卻又不失法度。結字欹正相間,古拙雄健。這種獨特的筆法,使整幅作品充滿了靈動的韻律感。
他還喜以篆隸筆法作書,融入篆隸的古樸厚重,增加了線條的質感與力量,使其草書更具雄渾大氣的韻味。
在草書之上他還提出了 “四寧四毋”——“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理論,這一理論打破了傳統審美觀念的束縛,倡導回歸自然、追求本真的藝術境界。
在當時 “奴書” 盛行的書壇,如同一劑猛藥,喚醒了書法家們對個性與真情的追求。
《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朱柏廬所著的一部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經典,它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修身齊家、為人處世的諸多道理,強調了勤儉持家、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等傳統美德,對后世家庭文化的建設和個人品德修養有著深遠的影響。
我們在品賞傅山的精神之作之時,還能一睹這充滿人生處世格言經典語錄。記筆記學起來!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