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城市管理而言,除了需要周圍居民的包容理解外,不妨多做一些嘗試,努力找出緩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
近日,因遭受“鳥屎攻擊”而走紅的鄭州“天屎之路”,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人鳥如何共處”的爭論。
鄭州“天屎之路”引爭議
“人在樹下走,屎從天上來”,鄭州繁華鬧市區有條讓人又愛又恨的“天屎之路”。
近日,有河南鄭州網友吐槽,在經五路與緯一路交叉口附近,大量鳥兒在樹上筑巢,附近居民起初都很歡迎,但是時常遭受“鳥屎攻擊”,免不了有些意見。
有市民認為,能和這些可愛的鳥兒生活在一起,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就讀于緯一路小學的小李同學每天上下學都要穿過這片法桐樹,鳥群嘰嘰喳喳的叫聲,成為了她每天走路的伴奏曲,“我還是挺喜歡它們的,它們在這里生活,說明環境比較好,暫時鳥屎還沒有滴到過我的身上。”
“樹上的鳥大多是夜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我覺得和保護動物生活在一起很好。”另一位小學生告訴記者,他的同學經常被鳥屎滴到身上,同學們還經常討論,誰今天又“中獎”了。
不過,也有市民認為這些鳥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有的顧客挑著商品,鳥屎就落在身上了。擺在門口的貨物過一會兒就要擦一下。”在附近經營多年的商戶告訴記者,很多顧客不敢在此停留購買商品,生怕“中招”。
記者走訪了幾家沿街商店,店家均表示會在店里準備些紙巾,為被鳥屎砸中的顧客應急。有的飯店為了避免鳥屎落到食物上,還把門口的遮雨棚撐了起來。
據介紹,來這里的鳥類叫夜鷺,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專家稱,以前“天屎之路”附近一帶是稻田,有小魚小蝦,為夜鷺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夜鷺于是來此棲息。
隨著周邊區域開發建設,水田消失了,但夜鷺卻因為戀巢性沒有飛走。現在夜鷺白天在窩巢及附近活動,到了晚上,就會成群飛到黃河灘區和周邊的河道內覓食,由此也保證了種群的延續。
當地林業局最新回應:
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
16日,鄭州市林業局工作人員回應稱,確有市民因此提意見,也有部分商戶曾聯名提議要求把鳥趕走、把樹砍了。工作人員解釋,夜鷺有很強的戀巢性,強行把鳥遷走是不現實的,也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經過與專家探討,目前還沒有更好的辦法,希望居民包容理解。
針對鄭州的“天屎之路”,專家也指出,夜鷺排泄糞便隨機性太大,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夜鷺的成群棲息,也意味著這里的生態環境的優良。要想杜絕夜鷺糞便給市民帶來的干擾,這也是不現實的。
同時,專家建議,在此停車的市民,盡早把愛車清理干凈。因為夜鷺吃的是魚蝦,排出的糞便內含有尿酸鹽,具有輕微的腐蝕性,一般情況下對人體無害,但如果掉到車上,時間長了,就不太好沖洗。路過的市民可以隨身帶一把雨傘,多加注意,以免鳥屎弄臟了衣物。
寧波大學也有一條“天屎之路”
還有同學為此寫了篇論文……
事實上,寧波大學也有一條讓大學生又愛又恨的“天屎之路”。
據媒體報道,從學校成立之初,這條“天屎之路”便已存在,成為學生們獨特的記憶符號。這條路甚至被寫進歌里,被編成段子,還被列為畢業留影的經典地標……
“主校區進門的主干道兩側,樟樹高大挺拔,由于生態較好,逐漸成為白鷺的重要棲息地。”該校一名老師介紹,每年4月至8月,數百只白鷺會至此筑巢繁殖,直至9月南遷越冬。“這幾個月,路過‘白鷺林’要加快腳步,小心再小心。”
盡管鳥屎帶來諸多不便,但師生們普遍抱有寬容之心。
“白鷺愛來,說明我們學校生態好,這是好事。”學校里的戴同學稱,這些年不僅有白鷺,白頭鵯、夜鷺這些鳥也越來越多,它們被戲稱為“校園生態檢驗師”。
戴同學表示,“大家早已習慣,畢竟對NBUer(寧波大學學生)來說,不體會一下‘屎’到臨頭的感覺,大學生活是不圓滿的。”
“如果有人仰頭張嘴接鳥屎,接中的概率會有多大?我們不如做個‘冰淇淋模型’吧。”2024年,寧波大學物理專業本科生路集善的一篇推導“被‘天屎’擊中概率”的論文,曾在網絡走紅。
他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出一項有趣的結論:若以55.4秒快速通過長約277米的“白鷺林”,便可有效避開“天屎”攻擊。若超過這個時間,必定會被砸中。
路集善同時補充,“但這只是通過假設得出的結果,具體每秒會覆蓋多少平方米地面這一參數很難確定。”
據了解,為了幫助大學生們防御“天屎”,寧波大學還專門推出了文創雨傘。
除了包容理解外
不妨多做一些嘗試
因環境友好吸引更多鳥群前來筑巢安家,是城市生態向好、值得珍視的好事。但“人在街上走,鳥屎天上降”的出行尷尬,也確實給當地居民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天屎之路”的尷尬,對于城市管理而言,除了需要周圍居民的包容理解外,不妨多做一些嘗試,努力找出緩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應對之策。比如,是否可以通過樹立提示牌、搭建人行道防護遮棚、提高清理頻次力度等辦法,盡量減少鳥糞對于人們日常生活的負面影響?這座城,是鳥兒的棲息地,也是人類的美好家園。只有在保護鳥類生存環境與保障人們正常生活之間找到平衡,才能更好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此事一出,立即引發網友熱議。
不少網友認為鳥類聚集在這里,說明這里的生態環境很不錯。
還有網友提出了建議,如“人行道建棚子走廊”“打傘”“重新開辟一條路”等。
當然,也有一些“調皮”的網友說↓
來源:央廣網綜合中國新聞網、澎湃新聞、大象新聞、網友評論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