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畫壇,熙熙攘攘,紛紛擾擾,才華與平庸齊飛,大部分畫家注定茍活于平庸,只有少數才華迥異者創造非凡、成就非凡。雖然只是少數,但是,在茫茫的畫家群體之中,卻因其才華迥異而光芒閃爍。
書畫市場蓬勃發展的2005年前后,李緒剛被眾多文化機構聘請到全國各地參加書畫活動,所到之處,皆被好評,那些年,李緒剛還無數次參加書畫展覽,每次參展,作品皆成熱點,當然,他也獲得了很多大獎。
近些年,李緒剛又引起了熱評,他以其“龍梅”“風竹”,又一次出了圈、爆了款。
對李緒剛而言,畫畫是技術,也是藝術,更是情感。幾十年以來,李緒剛一直希望把情感注入技術而實現其神游遐想的藝術,幾十年以來,李緒剛始終希望把那份情感盡情釋放、把那份技術盡情發揮、把那份藝術盡情表達,一點一滴,他都力爭在可控的范圍內做到極致、做到最好,否則,他怕給自己留下遺憾。至于金錢、名利,則不在其考量范圍之內,因為盡情、盡力、盡興,本身就是目的,他興奮,他也覺得過癮。
于是,李緒剛不經意之間,攀登了高峰,翻過了傳統畫家筑立的一座座高山,盡覽了無數風光。
2012年,李緒剛創作的《華夏龍梅》被國家專利部門審定為著作版權專利。
2023年,李緒剛創作的《七彩風雨竹》《千年歐梅圖》《聚寶盆》又陸續被國家專利部門審定為著作版權專利。
1946年,李緒剛出生于安徽滁州市,母親是一位刺繡能手。也許血脈中天生流淌著藝術的基因,也許受母親影響,李緒剛自幼就喜歡繪畫,那時,他還有著獨特的“形象記憶”的本領,繪畫、臨摹、讀書,目識心計,他似有通神之能。初中、高中時期,李緒剛曾跟隨科班出身的學校美術老師系統學習繪畫,素描、色彩、光影、透視等藝術表現手法皆是其所學、所練的對象。1966年,轟轟烈烈的運動進入校園,很多同學紛紛走向街頭,李緒剛則獨居一室,在學校澡堂,天天畫畫。兩年后,李緒剛被抽調到市宣傳部門從事宣傳工作,畫標語、畫工農兵、畫主席像。國家恢復高考那年,李緒剛考入合肥工業大學,畢業之后,他回到當地一家企業,從事工程繪圖工作,每天面對看不完的管道,畫不完的圖紙,除此之外,他就是在繪畫中,陶冶性情,放逸情感。理工科的嚴謹練就了李緒剛的空間布局和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而神游遐想的繪畫則不斷為李緒剛打開創作之門。
2000年,李緒剛來到北京。一次偶然機會,李緒剛進入一個書畫活動現場,很多畫家正在畫畫,作為同行,李緒剛眼觀手癢,摩拳擦掌。征求同意之后,潑墨揮毫,信筆恣肆,一下子震驚群賢,深得組織者的認可。幾天之后,李緒剛就成為他們的會員,由此建立了多年的合作關系。那些年,講座、筆會、參展,只要有活動,李緒剛就積極響應,還通過各種活動被其他一些書畫組織贊賞、認可,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那些年,李緒剛很忙,每天除了畫畫,就是被眾多單位邀請,參加各種活動,足跡遍布了大江南北;那些年,各種活動、各種筆會開拓了李緒剛的創作思路,也在中眾多收藏家的熱切贊譽中,錘煉了筆墨、深化了哲思、完善了藝術形式。
《墨韻傳情》
后來,李緒剛順利考入清華大學美術理論研究與創作高研班,成為一位卓然而立的職業畫家。
多年游歷,一路專攻,李緒剛逐漸確立了自己的繪畫風格。梅是其畢其功于一生的追求,竹是其“積健為雄、真體內充”的風神外溢。
李緒剛的梅有繁花錦簇之梅,如《千年歐梅圖》;有蒼勁老辣之梅,如《仙骨龍梅》;有清淡雅逸之梅,如《聚寶盆》。李緒剛的梅有縱逸跌宕的冊頁、有氣勢磅礴的巨丈、有高古雋永的條屏、有超凡脫俗的品堂、有玲瓏雅致的小品,種類各顯其韻,形式各臻其妙。
李緒剛的《千年歐梅圖》,枝干,或蒼老、或遒勁、或奇崛,干如秋風、潤含春澤、勁如虬鐵,花瓣,或未開、或欲開、或盛開,敷彩似有清霜,丹青似有芬芳。筆端寫著心境,畫中洋溢情感,那是自然之美,也是情感之妙。
《仙骨龍梅》
李緒剛的《仙骨龍梅》,具象與意象輝映,以形寫神,悟對神通,寫實與寫意交融,意態栩然,生動逼真,當象征性的抽象符號在遷想妙得中升華,龍之神形也似若在云霧中飛行,寫了梅之形,繪出了龍之魂,擬了梅之意,妙造了龍之神。
“龍脈人脈,脈脈相通”,“龍脈通天下,世代永傳承”。幾千年以來,“中國龍”就帶有美好的寓意、帶著吉祥的象征,成為大眾的精神圖騰,被華夏民族崇拜。作為一位藝術家如何表現這一精神圖騰?從2006年開始,李緒剛就魂牽夢繞,難以割舍,直至2008年舉辦奧運會書畫展,《仙骨龍梅》才初次成形,卻一經面世就被眾人追捧,李緒剛略感欣慰,隨后,李緒剛又經歷多年打造、調整、完善,終于在2012年被國家版權部門注冊為獨家著作版權,前后歷時6年,他飽嘗了齊白石畫蝦“廢畫三千,六次變法”的探索過程,也經歷了“凡數萬本,方得其真”的筆端錘煉,才以“仙骨龍梅”的藝術形式成功表現一種精神、一種獨特之美,而大功告成。
李緒剛通過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龍”這一題材進行藝術加工,以精神圖騰的寓意契合了大眾的美好愿景,溫潤他人之心,引起眾人共鳴,而大眾也毫不吝惜地給予李緒剛高度的贊譽,還爭相收藏李緒剛的作品。無疑,一切贊譽都是對李緒剛取得非凡成就的嘉獎,而收藏李緒剛的作品則是對他藝術風貌的最佳肯定。
李緒剛的《聚寶盆》系列作品以山水、梅花、風竹、秀石等物象的巧妙構圖,把藝術與美好愿望緊密相連,通過“氣韻本于游心,神采生于縑素”的藝術表現方式,讓畫風清新自然,讓畫意妙趣橫生,畫里充溢著搜妙創真的格調,畫外洋溢著吉祥的寓意,極富裝飾性,又有殿堂感。
《七彩風雨竹》系列——四條屏(綠 朱砂紫 青花瓷色)
李緒剛的竹子扶疏交映,參差掩冉,有李衎之風采;竹葉紛披,臨風搖曳,有夏仲昭之意趣;色濃墨郁,瀟灑挺勁,有柯九思之神韻,還有鄭板橋之格調……。那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又是品格之竹,似,又都不似,不似,又極似,似與不似之間,情滿枝干,意滿竹葉。觀之,“枝活葉動,莖瘦節疏”, 品之,“舉首忽觀不是畫,低耳靜聽似有聲”,如坐望幽篁,如靜聞竹香。那竹是七彩風雨之竹,也是多彩人生之意。
繪畫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情調,需要時間、精力,更需要閑適的情緒、安逸的心境。如果一位畫家以繪畫為生活情調,那就表明他處于良好的生活狀態,尤其當把繪畫變成習慣之后,更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毫無疑問,表達龍梅、寄情風竹、謳歌千年之梅、妙造《聚寶盆》,那是情感的需要,也是靈魂安頓的場所,盡管每天畫畫,李緒剛并不覺得那時光十分重要,他也并不覺得畫畫是多么珍貴的心情,可是,一旦情感需要抒發、精神需要表達、生活需要品味、心靈需要安頓,那就是承載、就是寄托。于是,一色一韻、一筆一墨都顯其心境,《華夏龍梅》《七彩風雨竹》《千年歐梅圖》《聚寶盆》,所有作品也都見其真情,也正因如此,每每情入筆墨,意入色彩,梅花、梅干、風竹、新篁,點點滴滴都是無盡之意、都是真誠的自己,也都是觸手可及的生命時光。李緒剛享受其中,他在那里盡情。
(文/桑干)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