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與美國在華盛頓啟動新一輪關稅談判,雖然雙方在公開場合都釋放出“善意”信號,但實質性進展極為有限。與此同時,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動作頻頻,英偉達、AMD、英特爾等三大芯片巨頭接連中招,股價重挫,引發市場震蕩。關稅戰與科技戰兩線并行,揭示出一個更加復雜的全球貿易博弈局面。
一、日美談判:進展有限,分歧仍存
本輪日美關稅談判于本周三在美國華盛頓啟動,由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率團與美方多位高官展開磋商。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議召開前突然宣布親自參與,并在會后聲稱“取得重大進展”,但未透露任何細節。
日本首相石破茂則在東京表示:“日本和美國的立場仍然存在差距。”他進一步指出,希望在適當時機與特朗普進行面對面對話,推動談判邁出實質性一步。但從日媒的報道來看,除了確認將繼續對話外,本輪談判在實質層面幾乎無任何突破。
這種局面其實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美國不斷加碼其在全球范圍內的保護主義貿易政策,對盟友也不手軟。另一方面,日本作為美國的傳統盟友,在面臨經濟壓力與產業保護的雙重考量下,也不愿輕易作出重大讓步。
更何況,談判時間被限制在“90天”內,而美方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坦言,“90天內完成談判可能性很低”。這意味著,如果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可能會重新施加對日“對等關稅”,讓談判充滿不確定性。
二、科技領域的“突襲戰”:三大芯片巨頭接連中槍
就在美日關稅談判陷入膠著之際,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再度升級。僅在本周,三大芯片巨頭英偉達、AMD、英特爾就接連遭遇出口禁令突襲。
英偉達在遞交給SEC的8-K文件中披露,美國政府已通知公司,向中國出口尖端AI芯片時必須獲得許可。這項政策預計將給英偉達帶來高達55億美元的費用計提,直接影響其一季度業績。
緊接著,AMD也發布預警,稱受到類似限制的影響,可能需計提高達8億美元的相關費用。
而英特爾更是直接通知客戶,如果其芯片DRAM頻寬超過每秒1400GB、I/O頻寬超過每秒1100GB(或兩者合計超1700GB),出口至中國必須獲得許可。
這三大動作幾乎同步進行,顯示出美國政府已將技術限制作為對華施壓的常規武器。而更深層次的意圖,則是通過壓制中國高端科技發展,來維持美國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領先地位。
三、雙重不確定性:市場、企業與投資者的焦慮
這一系列看似“巧合”的措施,對市場的沖擊不容小覷。英偉達股價當日大跌,引發芯片板塊普遍回調。Running Point Capital首席投資官邁克爾·阿什利·舒爾曼指出:“這些出口限制突顯出科技和地緣政治風險的不斷上升,尤其在特朗普政府政策搖擺不定的背景下,這種不確定性正在增加。”
事實上,無論是對日本的“強硬談判”,還是對中國的“科技圍堵”,背后都是美國以自身利益為核心的戰略考量。而這種策略的副作用就是——市場極度敏感,企業成本增加,全球供應鏈重構難度加劇。
蒙大拿州美國銀行財富管理公司資深投資經理比爾·諾西表示:“企業已經開始公開談論關稅和出口禁令帶來的負面影響,這種不確定性對業務決策構成實質性阻礙。”
四、結語:大國博弈升級,全球經濟的風暴前夜?
當前的貿易和科技政策,已經不僅僅是“稅率”和“許可證”那么簡單,而是深刻影響著國家安全、產業鏈重塑和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對美國而言,其意圖是打造一個以自身為中心的高科技閉環,對中國施加壓力,對盟友設定條件,最終形成一個“高門檻、高壁壘”的全球貿易與科技體系。
對中國和日本而言,則要面對來自美國的雙重挑戰:一方面是經濟利益的博弈,另一方面是戰略空間的壓縮。
而對于全球市場來說,在美中、美日談判尚未明確走向、科技戰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任何政策變化都可能引發資產價格的大幅波動。投資者、企業家、政策制定者都需對未來的局勢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好迎接“下一個不確定性沖擊”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