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媒體曝光了一起跨國非法用工案件——一名中國籍公司高層與一名日本員工涉嫌雇傭無合法工作資格的尼泊爾籍男子,被宮城縣警方逮捕。這起案件的背后,不僅是對日本《出入國管理法》的一次典型挑戰,也讓人窺見了外國人在日生活的復雜現實。
據報道,被捕的是一名現年36歲的中國國籍男子宋忠林(音譯),擔任茨城縣古河市一家廢品回收公司的公司役員,以及另一位日本籍員工藤田健太(36歲),他主要負責招聘工作。
警方指控他們兩人從2023年10月起至2024年2月,在明知該尼泊爾男子簽證已過期、無工作資格的情況下,仍然安排其在公司從事勞動,涉嫌違反《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
《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是日本政府管理外國人簽證、居留與勞動資格的核心法律,簡稱“入管法”。其中明確規定,外國人若未取得工作簽證,不得從事勞務活動,雇主如明知故犯,將面臨最高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萬日元罰款。
值得注意的是,這名尼泊爾籍男子此前已因涉嫌“介紹非法勞工”被逮捕并起訴。他還曾將另一名無工作資格的同鄉引薦至宮城縣栗原市的另一家廢品公司任職。這條非法用工鏈條的逐步浮出水面,正是警方深入追查過程中,一環扣一環的結果。
截至目前,警方以“偵查中”為由,尚未對兩名嫌疑人的供述情況予以公開。
不過,這起事件的背后,其實還藏著一個日本社會長期無解的“用工困局”。
回收行業在日本被稱為“3K”工種——辛苦(きつい)、臟(汚い)、危險(危険)。每天面對垃圾、廢品、重物,工作強度大、環境差,社會地位也不高。這些崗位往往薪資不具吸引力,甚至即便提高工資,也很難吸引本地人應聘。
特別是在地方城市如茨城縣、宮城縣,年輕人大多涌向東京、大阪等大都市追逐“體面生活”,讓這些基礎行業用工荒雪上加霜。許多中小回收企業主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在技能實習生、留學生,甚至是“黑戶口”的勞工身上。
“不是不想雇合法的,是根本招不到人。”一位在東京經營廢品回收的華人老板如此說。他坦言,愿意每天彎腰撿瓶子、搬廢鐵的人,幾乎都是沒身份的外國人。這些人不計較待遇、不計較休假,只希望能賺口飯吃,甚至能寄些錢回老家。
此外這幾年由于廢金屬加上漲,接連發生的外國人團體盜竊銅線電纜事件引發關注,外國人集團為主的金屬竊盜事件在關東地區急劇增加,被偷的包括公園里的金屬雕像、公用的水龍頭、光伏發電站內的銅線、火車的車輪子等等……
他們偷到的只能轉手再賣給金屬回收站,而日本的金屬回收站又大半是中國人開的。今年2月20日,一家金屬回收店的社長、中國籍男子因涉嫌明知是盜竊物品而購買銅線電纜,被警視廳逮捕。
警察廳認為,非法滯留的外國人在各地參與犯罪,并將其作為收入的來源之一。
畢竟黑戶無法打工,只能鋌而走險走上利潤更大的違法犯罪道路。
近年來,中日人員往來日益頻繁,中國人在日本的創業者、留學生、務工者數量不斷增加。但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非法滯留、超時打工、違規招工等問題頻發,不僅影響個人與企業的合法權益,也逐漸侵蝕中日社會之間的信任基礎。
對于在日華人而言,守法經營不僅是對自身負責,也是對整個社群形象的維護。一旦發生違規事件,不只是涉案者受罰,輿論的后果可能“連坐式”波及所有在日華人。
特別是此案中,一名中國人身為公司高層,卻親自參與非法用工,令人痛惜也令人警醒。文化橋梁的建設,絕不只是靠交流平臺的努力,也需要每一位在日的你我他,共同維護那份“他者眼中的中國人”的形象。
赴日定制游、創業置業、工作留學……加 vx: inuyama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