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大冶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山清水碧游人笑,樹綠鳥鳴景色新。”春日的湖北大冶滿目翠綠、風景宜人,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雷山風景名勝區內游人如織,一幅春和景明的景象。
取“大興爐冶”之意而定名的大冶,是華夏青銅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全國知名的礦冶之城。近年來,大冶憑借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實現了從礦冶名城到文化之城的華麗轉身。
大冶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冶現有4家4A級旅游景區、7家3A級旅游景區、1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1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豐富的文旅資源,為大冶引來了全國各地的游客,也為這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基礎。
要想了解大冶的發展歷史,就要了解礦冶文化。談起礦冶文化,就離不開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于大冶金湖街道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發現于1973年,是一處以采礦遺址和冶煉遺址為核心的古代礦冶遺址,采掘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
近年來,大冶以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活”起來為主線,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考古發掘、學術研究、宣傳展示等的投入力度。2023年6月,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式亮相,2024年8月被列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新館設有銅山有寶、找礦有方、采礦有道、煉銅有術、青銅有源5個展廳,陳設了大量的珍貴文物。觀眾參觀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裸眼3D等聲光電技術,了解遺址從發現、發掘到保護的過程以及華夏青銅的歷史脈絡。此外,該館還打造了博物館舞臺劇《因為青銅》,通過壯觀的舞臺機械裝置、精美的“青銅風”空間布景、全方位沉浸式的互動體驗,為觀眾展現了大冶悠久深厚的礦冶文化。
“新館建成投用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80萬人次。”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許娟說,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在傳承和弘揚青銅文化的同時,也帶火了周邊的旅游。
大冶,一座因礦冶文明而閃耀的城市,在其粗獷硬朗的工業底色之下,隱匿著靈秀溫婉的好山好水。當地創新發展鄉村旅游多元業態,形成了串珠成鏈的帶動效應。蓬勃興起、別具魅力的鄉村旅游,正在成為大冶的新名片。
“瞧!那些都是從武漢來的游客,大多數都是退休的老人,他們可是這幾年咱們景區接待的主要游客群體。”4月9日,在大冶市陳貴鎮雷山風景名勝區中心廣場,望著四五輛懸掛鄂A牌照的旅游大巴緩緩駛入,景區負責人程良富滿臉笑意。
雷山風景名勝區占地面積達48.99平方公里,由小雷山、大泉溝、天臺山三大板塊構成,是國家4A級景區。近年來,陳貴鎮以鞏固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成果為導向,在雷山風景名勝區周邊精心布局,先后建成知青館、喬信明將軍生平事跡陳列館、血水塘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化鐵爐灣古鐵冶煉文化展示館等一批精品鄉村旅游景點。
大冶市保安鎮沼山村素有“世外桃源”之稱,憑借“一朵桃花”,成為鄂東地區的春季賞花打卡目的地。然而,傳統的“賞花經濟”免不了遭遇“曇花一現”的尷尬。為此,沼山村適時推出山水實景演出《桃花源里》。演出的火爆帶來源源不斷的客流。沼山村建起桃里農場、露營基地,為游客提供新穎的休憩空間,也為周邊村民增收提供了機會。
據了解,大冶下一步將以“文化創新融合發展攻堅行動”為引領,持續挖掘文化優勢、生態資源、產業優勢,推出高質量文旅產品,舉辦特色民俗文旅活動,高標準建設特色旅游目的地和休閑旅游示范區,推進農文旅體融合發展不斷走向深入,繪就“詩和遠方”美好圖景。
2025年4月18日《中國文化報》
第6版刊發特別報道
《湖北大冶:一座礦冶名城的文旅進階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