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圖書館志愿者為農民工分發書刊 受訪單位供圖
在皖北小城界首,有一群特殊讀者在閱讀中觸摸世界:留守兒童捧著嶄新的繪本綻放笑顏、銀發老人圍坐共讀分享人生智慧、殘障人士借助有聲讀物感受文字力量、農民工兄弟捧書打發工余時光……這些動人場景的背后,是界首市圖書館深耕多年的特殊群體閱讀服務實踐。
自2018年啟動“心手相牽·閱讀悅美”活動以來,該館以“普惠均等+共享書香+傳遞溫暖”的模式為特殊群體提供閱讀服務,讓6000余名特殊讀者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讓書香浸潤到小城每個角落,生動詮釋了“全民閱讀,一個都不能少”的服務理念。
普惠均等,讓閱讀資源流動起來
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教育的燈塔,如何照亮特殊群體的精神世界?界首市文化旅游體育局黨組成員、圖書館館長林少峰認為,要主動走出去,讓閱讀資源流動起來。針對農村留守兒童閱讀資源匱乏的問題,圖書館組建志愿服務隊,以“送書下鄉”為抓手開展各類活動,如“書香潤童心”進鄉村活動,將繪本送進農家書屋和鄉村教室,并邀請志愿者帶留守兒童“讀親切的書,做靜心的人”。
多年來,該館累計為留守兒童送去書刊1.8萬多冊,書包等文具5000多件,惠及留守兒童2400余人。2020年啟動的“農村閱讀小書架”工程,將閱讀資源送至鄉村校園,通過“國學小課堂”“安全教育繪本共讀”等形式,讓鄉村兒童在書香中成長。
對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圖書館打破傳統陣地服務的局限,在老年公寓、頤養院設立惠民書架,組織“夕陽紅書友會”“老有所學讀書沙龍”,館員用鄉音土話講述養生知識、紅色故事,讓閱讀溫暖浸潤銀發生活。5年間,送書上門服務覆蓋全市所有鄉村,讓老年讀者足不出戶即可享受“文化養老”。
共享書香,以創新服務打破閱讀壁壘
面對殘障群體的特殊需求,界首市圖書館架起“無障礙閱讀之橋”,增設了盲文出版物、有聲讀物專區,聯合特教學校錄制手語版“界圖薦書”短視頻,文化志愿者定期為視障讀者“入戶朗讀”。
每年的全國助殘日前后,圖書館會舉辦不同主題的閱讀活動,千余名殘障人士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走進圖書館,通過觸覺地圖感知館舍布局,用指尖閱讀盲文詩集;更貼心的是,圖書館推出助殘工程,每年為殘障家庭贈送定制書單。
農民工群體的文化需求同樣被看見。圖書館為安置區工地送去時政、法律、養生類書刊,并根據反饋優化圖書類型。“我以前一直覺得讀書是文化人的事。沒想到圖書館推薦的科普雜志這么有意思,我現在下班后都會翻幾頁,再和工友一起交流。”建筑工人王棟的話道出了工友們的心聲。如今,“送書進工地”活動已延伸至大部分重點建設項目,讓城市建設者在揮灑汗水的同時從書中汲取精神養分。
傳遞溫暖,用品牌力量點亮精神燈塔
文化服務不僅要“送下去”,更要“活起來”。為此,界首市圖書館打造“書為媒”特色IP,原創卡通形象“界小圖”“界小美”化身閱讀使者,帆布包、書簽等文創產品成為連接特殊群體的情感紐帶。在讀書月活動中,留守兒童與城市孩子共繪“我心中的圖書館”;趕廟會時,流動圖書車就是“移動故事屋”,讓傳統文化與全民閱讀深度融合。
這些活動累計開展近百場,創新探索結出了累累碩果,先后獲得“書香安徽”十佳閱讀推廣活動、安徽省圖書館學會示范案例等榮譽。令人振奮的是,隨著活動品牌的口碑傳播,更多人主動加入“鄉村閱讀推廣人”。例如界首市特殊教育學校老師李慧,已參與圖書館殘疾群體服務5個年頭,她定期到圖書館拍攝錄制手語薦書視頻,不僅密切了圖書館和特教學校孩子的交流,也讓更多的殘障人士共享書香。
從輸血到造血、從普惠到精準,界首市圖書館的特殊群體服務實踐,為縣域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鮮活樣本。如今,圖書館正進一步深化“總分館+農家書屋+數字平臺”三級服務體系,開發AI語音導讀、VR沉浸式閱讀等智慧服務,讓特殊群體共享數字時代閱讀紅利。
2025年4月18日《中國文化報》
第8版刊發特別報道
《安徽界首市圖書館:為特殊群體打開“無障礙閱讀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