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在零食量販賽道狂飆突進的浪潮中,好想來憑借“萬店計劃”的激進擴張,一度成為行業焦點。這家由食用菌企業轉型而來的零食零售巨頭,曾以低價策略和快速門店擴張搶占市場,但2025年的一場“掌門人危機”,徹底撕開了其光鮮的表象。
董事長王健坤被留置調查、負債高企、毛利率低迷、加盟商信心動搖等問題集中爆發,暴露出其高速增長背后的結構性風險。
作為量販零食賽道的頭部玩家之一,好想來面臨的深層危機,或是行業進入深水區的縮影。而對于好想來而言,如何探尋破局路徑,也成了其未來發展的當務之急。
財務風險高懸,激進擴張下的資金鏈壓力
據觀察,好想來的快速擴張,主要依賴于“燒錢換市場”這一策略。雖然這種打法,讓其短期內快速崛起,但是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其財務風險的持續攀升。
據好想來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母公司萬辰集團債務總額高達52.66億元,資產負債率飆升至81.54%,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高負債模式不僅限制了企業的融資能力,還導致其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攀升。可供查詢的數據是,2024年前三季度,其銷售費用同比增長258.5%,管理費用增長144.49%。
盡管2024年量販零食業務扭虧為盈,凈利潤預計為7.9億至8.8億元,但凈利率僅為2.50%至2.75%,遠低于三只松鼠等頭部企業。據三只松鼠財報數據顯示,其2024年毛利率24.25%,同比增3.95%,凈利率3.84%,同比增24.17%。
與此同時,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總計20.96億元,三費占營收比19.73%,同比減4.55%。
由此可見,好想來是在用巨大的銷售費用來換取業績增長。而在其低毛利、高費用的運營模式下,好想來的凈利率正在被侵蝕,盈利質量與盈利能力堪憂。
除了凈利率不高外,快速開店對好想來的資金消耗也十分巨大,現金壓力也十分巨大。公開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萬辰集團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5.56億元。
雖然該指標看似改善,但這主要依賴于加盟商的預付款和供應商賬期的延長。這也意味著,若門店擴張速度放緩或加盟商退店增加,現金流十分承壓。
例如,財報數據顯示,萬辰集團2024年一季度至三季度公司短期借款規模分別為6.42、6.59、8.21億元,三季度出現較大上升。由此可見,其現金流壓力越來越大。
值得注意的是,好想來的擴張高度依賴加盟模式,也為其帶來了發展風險。
據媒體報道,2025年3月11日,萬辰集團正式對外宣稱,根據權威機構灼識咨詢的認證,集團旗下的量販零食品牌已簽約門店數量成功跨越1.5萬家的大關。在這其中,好想來品牌在營門店數已突破1萬家。
只是,部分門店因選址不當、運營成本高企而難以盈利,甚至導致加盟商信心動搖。
據了解,盡管公司推出“0加盟費”“競對補貼”等政策吸引加盟商,但加盟商的回本周期普遍長達1.5年以上,且部分加盟商難以為繼。
圖源:網絡
可以預見,如果加盟商體系無法及時得以完善,好想來的門店網絡如何“維穩”,也將成為一大挑戰。
供應鏈瓶頸下,低價策略帶來效率陷阱
眾所周知,量販零食的崛起,在于價格優勢。好想來作為休閑零食賽道的玩家之一,同樣也沒有脫離這樣的發展邏輯。不過,低價策略之下,其供應鏈協同效率低下的問題,也隨之暴露。
據分析,好想來通過收購陸小饞、來優品等區域品牌快速擴張,但多品牌整合導致供應鏈協同困難。不同品牌的采購體系、倉儲管理和物流配送未能有效統一,造成庫存積壓和成本浪費。
例如,其白牌商品占比過高,品控風險頻發,好想來曾因“商品異物”等食品安全問題而被消費者屢次投訴。
此外,整合后的供應鏈缺乏規模效應,采購成本控制不足,萬辰集團量販零食業務的毛利率一直不高。與行業頭部品牌相比,差距也十分明顯。
尤其是從行業來看,量販零食業務毛利率僅8%-10%,遠低于傳統零售15%-20%的水平,更是讓好想來的供應鏈短板顯得尤為突出。
盡管好想來宣稱自建物流網絡,實現300公里內當日達,但實際運營中仍存在效率問題。
據媒體報道,萬辰集團依托全國50+智能倉儲中心與數字化中臺系統,實現了庫存周轉天數縮短至25天、物流成本占比下降至3.8%、單店坪效達傳統零售的2.6倍等關鍵運營指標的突破。這些優勢共同構成了萬辰集團在量販零食行業的強大競爭力。
但是,其物流成本與行業平均水平,依然沒有太多優勢。尤其是部分區域因倉儲設施不足,還會導致缺貨(如新疆、西藏),影響消費者體驗。
相比這些基礎設施帶來的問題,好想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更讓人揪心。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好想來多次因食品變質、過期銷售等問題被消費者投訴。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臺,有消費者3月28日投訴表示,其于2025年3月21日在好想來品牌零食購買散稱金味營養麥片一包,3.22日打算沖泡飲用。放入開水沖開后發現浮上來許多螞蟻尸體,相當恐怖。
圖源:黑貓投訴
無獨有偶,另一位消費者投訴稱,其于3月18號晚上8:30去好想來買了一款鋼牙妹烘肉干,結果肉干嚴重發霉。據其反饋,食用該產品的三人中,一人拉肚子,一人是三歲寶寶。
圖源:黑貓投訴
通過這些并非個案的消費者投訴不難看出,好想來的低價策略,不僅在損害其盈利能力,而且還可能帶來產品質量風險。屢見不鮮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頭頂。
品牌競爭同質化困局與定位之殤
據觀察,量販零食市場已進入“兩超多強”格局,好想來與零食很忙、趙一鳴零食組成的鳴鳴很忙集團形成直接競爭。
截至2024年,鳴鳴很忙集團營收達555億元,門店超1.5萬家,規模遠超好想來。
此外,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傳統休閑食品巨頭也加速布局量販賽道,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分流消費者。好想來的低價策略,在頭部企業的供應鏈優勢和品牌溢價面前,逐漸失效。
好想來長期依賴“低價雜貨店”形象吸引消費者,但這也導致其品牌溢價能力不足。消費者普遍認為其商品“品質一般”“缺乏特色”,部分門店也因白牌商品過多被調侃為“零食批發市場”。
據分析,量販零食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供應鏈整合能力,但這一領域的同質化已日益嚴重。好想來雖通過并購整合了多個區域品牌(如陸小饞、來優品等),并宣稱與百事、伊利等大廠建立直供合作,但其供應鏈模式本質上仍停留在“壓縮中間商利潤”的初級階段。
正如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曾表示,在中國萬億零食市場當中,品牌只占30%,70%都是白牌。好想來雖然也是行業頭部品牌之一,但是白牌產品的占比依然較高。
據了解,其白牌產品還依賴代工廠含羞草等關聯企業生產,導致產品品質與頭部品牌存在明顯差距。
這種模式在初期通過低價快速擴張,但當競爭對手如零食很忙集團門店規模越來越大,通過資本整合實現更大規模集采時,好想來的價格優勢迅速被稀釋,通過前文分析其毛利率與其他品牌之間的差距,便可窺見一斑。
值得注意是,量販零食行業的成本壓縮已逼近極限。依靠性價比打造的優勢,以及“薄利多銷”模式而發展壯大的好想來,在門店密度飽和后,也加劇了區域市場的價格戰。
例如,2024年好想來為爭奪加盟商曾推出“0加盟費、0管理費”等優惠政策。而幾乎同一時期,其競爭對手不僅各種加盟費用全免,甚至直接提供10萬元開店補貼,行業陷入“補貼換規模”的惡性循環。這種內卷不僅擠壓利潤空間,更讓好想來的低價策略,從競爭優勢淪為生存負擔。
除此以外,在健康化與品質化的趨勢下,好想來的產品結構問題,也十分令人擔憂。
盡管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健康零食占比不斷提升,但好想來2024年健康類產品(如低糖、低脂零食)占比依然較低。而且,其SKU雖超1900個,但核心品類仍集中在膨化食品、糖果等傳統零食品類,且過度依賴白牌散裝商品。
由此不難看出,好想來的這種品牌發展策略,雖然相對輕資產,卻也給其品牌溢價與品牌價值的持續提升,帶來了障礙。因此,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好想來的潛在危機,本質上是一場“規模與質量”的失衡所帶來的。
結語
在行業競爭白熱化、消費升級加速的背景下,好想來的激進擴張、低價策略和供應鏈短板已成為發展瓶頸。
未來,好想來或許需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通過財務優化、供應鏈重構和品牌升級,實現從“量販巨頭”到“價值標桿”的蛻變。
但愿曾經頭頂“量販零食第一股”光環的好想來,能夠通過業務轉型、產品升級等發展策略,重新走上發展正軌,從而成為名副其實的行業佼佼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