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400打獨享順風車拼了8個人”,這標題看著都讓人窒息。哈啰順風車又“火”了,不過這種“火”法,怕是他們自己也不想看到的。
事情經過挺簡單:廣西的莫先生,一家五口,為了圖個舒適,選了“不拼車”選項,花了1400多大洋,打的是獨享順風車。結果司機沿途又“撈了”兩個乘客,7座車加司機,塞了8個人。
司機超載不說,還繞路,邊開車邊電話聊天。莫先生當然不樂意,視頻證據一甩,要求退款。
哈啰回應得挺快,說經核實,車主確實有額外拼人情節,向乘客致歉,并提供補償,還永久封禁了涉事車主賬號。
哈啰的回應中,有三個有意思的點。
面對莫先生的維權,涉及1400元的車費,哈啰第一時間就退了45元,莫先生不能接受。
哈啰工作人員表示,45元是當時系統的自動判責,后續的補償金額會讓用戶滿意。
可見,“自動判責系統”不過是推卸責任的遮羞布,事情沒有鬧到媒體介入,恐怕莫先生索要的公平就只值45元。因為,“算法”決定一切。
第二個有意思的點是,哈啰事先知不知道,那個司機是有問題?
我不太相信,莫先生遇到的是初犯,那個喜歡拼命塞人、繞路的司機,很可能是慣犯,而且是全職。
我之前也有同樣的遭遇,在廣州白云機場打順風車,司機接了我,副駕是一個小姑娘,后來又接了兩個“老黑”。可憐我一路上,就夾在兩個“老黑”中間,熏得鼻子疼。
順風車變質,始于平臺縱容職業化。順風車,本該是上班族分攤油費的善意之舉,但如今太多的順風車司機是全職。他們計算每公里成本的樣子比出租車公司還專業。
哈啰們心知肚明卻放任自流。判定順風車是全職還是兼職非常簡單,一個每天跑幾十單的順風車,還是順風車么?但全職帶來的業務單量,讓平臺哪舍得動真格整治。
全職司機,才是順風車平臺抽傭的現金牛。
平臺早就算好了這筆賬:乘客投訴率比司機流失率好控制,安全漏洞的修補費也遠低于合規運營成本。
第三個點,受了委屈的乘客要維權,除了平臺處理外,還有沒有其他路徑?
現實給人澆了一盆冷水。法律在順風車鬧劇中,也是個稻草人。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條規定,公路客運車輛載客超過額定乘員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對于深諳“收支算盤”的職業司機而言,不過是多接兩單“私活”便能抵消的成本。
要搭上一輛純粹的順風車,難在哪兒?
難就難在,順風車模式既想靠職業司機沖業績,又要用共享經濟故事拿融資,必然會演變成司機輕松穿越底線、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順風車的亂象,恰是整個共享經濟模式的縮影。
共享經濟曾被包裝成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閑置資源被激活,陌生人之間建立信任,社會效率得到提升。但如今看來,它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共享經濟的初衷是美好的:讓閑置的座位、房間、技能被充分利用,讓供需雙方直接對接,減少浪費。
但現實卻是,平臺迅速發現,真正的“共享”無法支撐它們的估值和增長。
于是,它們開始鼓勵職業化。順風車司機不再是順路的車主,而是全職跑單的從業者;短租房東也從偶爾出租空房的普通人,變成了批量收購房源的專業二房東。
共享經濟,就這樣變成了披著“共享”外衣的傳統服務業,只是監管更松、責任更少。
當“共享”變成“生意”,平臺的角色也從撮合者變成了抽傭者,而它們最擅長的,就是把風險轉嫁給用戶和提供服務者。
共享經濟的幻滅,本質上是一場關于信任的破產。它曾經承諾建立一個更高效、更公平、更互聯的世界,但最終卻證明,共享單車、順風車、共享充電寶等等,不過是一個又一個算法和利潤所扭曲的“偽共享”。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