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城市的天際線被霓虹燈切割得七零八落。而那偶爾閃爍的星星在浩瀚無垠的夜空之中,顯得孤寂而又落寞。兒時躺在草地上數銀河的記憶,于今已然成為一種奢望。據說,全球每 10 個人里,就有 6 個人無法目睹銀河。這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消失的不僅是星星
我們總說“光污染讓星空消失”,但消失的何止是星星?當城市的燈光將黑夜暈染成渾濁的灰白色調之際,生物鐘被擾亂的又豈止人類呢?候鳥在霓虹光影的交錯間迷失了方向,海龜幼崽錯將路燈認作月光,朝著馬路徐徐爬行。昆蟲更是在路燈下成群地 “自焚”。這些場景荒誕不經。過去 40 年,全球夜空的亮度增長了近乎千倍。1984 年的時候,天光的亮度僅僅是天體光芒的 4%,然而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已然翻了 112 倍。打個比方,倘若在房間之中將所有的燈盞熄滅,然后點燃一支蠟燭,可因窗外過于明亮,以至于那微弱的火苗竟無法被看清 —— 這正是當下城市夜空的真實寫照。
為什么我們對此視而不見?
夜幕降臨以后,商場的櫥窗卻永遠亮得刺眼。居民樓陽臺上的射燈,宛如在與空氣進行一場較勁,那一束束光線執拗地射向虛空。瞧,就連廢品桶都被套上了 LED 項圈,在暗夜之中散發著別樣的光暈。我們習慣了用光線填滿每一寸黑暗,仿佛黑暗是某種需要被消滅的敵人。然而,越是用力照亮城市,我們越失去感知真實的維度。失眠、焦慮、代謝紊亂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而天文臺被迫遷往高原的名單越來越長。西藏阿里天文臺的科學家稱,當下,想要尋覓到一片勉強可供觀測的夜空則必須驅車兩個小時。這一距離,較北京到天津的距離還要短呢。
找回夜空需要一場“反向革命”
治理光污染不需要顛覆科技,只需要一點“不完美”的勇氣。我們可以從關掉一盞不必要的燈開始。例如,陽臺的感應燈只有在有人經過時才打開,而不是徹夜明亮。商鋪招牌可以用低角度照明取代漫射光,如此一來,既可以節能又不會驚擾星空。諸如此類的微小改變,在水泥森林之中播下星星的種子。
重新定義“光明”
人類發明電燈是為了驅逐恐懼,卻意外制造了另一種盲目。真正的文明,或許并不是要令黑夜消弭,而是要學會與黑暗共生共融。當德國的某些小鎮頒布法令,規定商鋪在晚上 10 點之后必須熄燈;當日本推出 “星空旅行” 這一新興產業之時,我們或許應當深思:為了那虛假的繁榮,究竟要付出何等代價?星星從未真正遠去,只是被我們的傲慢無禮暫時遮掩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