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春日的陽光斜斜灑進小欄莊村的瓜棚,棚頂的塑料膜泛起粼粼波光。瓜棚里,圓滾滾的小西瓜整齊排列,懸掛在空中,墨色條紋在青皮上蜿蜒如河,瓜蒂卷須蜷曲成螺旋狀。太平街道小欄莊村村支書吳玉博雙手托起一顆瓜,眼鏡片上凝著白霧也掩不住得意:“三月搶早市的‘伴春甜’小西瓜早賣空了,供不應求!”說話間,刀鋒劃過瓜皮發出“哧啦”脆響,鮮紅瓜瓤綻出蜜汁,空氣驟然漫開清冽甜香。
時間倒回2021年,彼時的小欄莊村雖頂著“西瓜種植鄉”的名號,卻困在露天大西瓜的“老路”上:畝產低、價格賤,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萬元。吳玉博上任后,改革種植小西瓜,推行首日就被老瓜農堵在村委大院里。“祖祖輩輩種了40多年的瓜,還能翻出什么花?”村民質問道。
村民們的質疑、技術上的轉變,都讓吳玉博犯了難。在吳玉博的辦公室,記者發現了一個筆記本,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全國精品西瓜市場的調研數據:小西瓜畝產效益是大瓜的3倍,錯峰上市價格翻番。他自費學習種植技術,還將種植專家請到村里,為村民授課,并帶頭承包土地建起低溫棚,試種小西瓜。“第一年小西瓜成熟,在濟南孟家莊水庫的西瓜節上,頭茬瓜以每斤16元的價格賣出,我們算了一筆賬,相比大西瓜每畝多增收5000-8000元。”吳玉博激動地說。
小西瓜的銷售額消散了村民們的疑慮,回想起當年的場景,村民李學軍扔掉旱煙桿說:“吳書記棚里的小西瓜像翡翠串子,當年誰看了不眼饞?”如今,在吳玉博推動下,村里流轉12.67公頃土地種植西瓜,村里的10座高溫棚、46座低溫棚如鋼鐵衛士般矗立田間,部分棚內恒溫系統、水肥一體化滴灌管縱橫交錯,宛如給土地裝上了“智能脈搏”。
記者跟隨吳玉博鉆進一座育苗棚,熱浪裹挾著泥土的腥甜撲面而來。育苗棚里“錦玉6號”“錦玉3號”等西瓜苗分類有序。“像這樣的育苗棚我們有8個,每個棚育苗一年育苗2批,一次育苗30萬株,把苗賣出去,村集體的收入又能多一筆。”吳玉博笑著說。育苗棚里的西瓜苗葉片舒展如扇面,初生的莖稈嫩綠中透著銀白色絨毛,每一株幼苗都保持著昂首挺立的姿態。
吳玉博還在西瓜的品種上大膽創新,今年試種的“炫彩西瓜”擁有雙拼色瓜瓤,黃皮紅壤、綠皮黃壤、黑皮西瓜的甜度均突破14度,每一個瓜身上都有可追溯的“身份證二維碼”。“現在市面上很少有多彩西瓜,我要創新,要將‘伴春甜’的西瓜品牌打出去,讓大家都知道起步區的小西瓜是最好的。”吳玉博指著6月中旬即將上市的晚熟棚,眼神灼灼如炬,信心滿滿地說。
離村時,晚風送來瓜田的草木香。吳玉博站在田埂上的剪影,與身后萬家燈火、連綿銀棚,共同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現代水墨。四載春秋,這位躬身田畝的村書記重繪鄉土,書寫著濟南起步區“科技+土地”的創新密碼。
(大眾新聞記者 王雅雯 胡瀝中 海報設計 王雅雯 視頻 王雅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