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清明節,84歲的深圳老兵曾中堅再一次踏上回故鄉揭陽市揭西縣的列車,他要去看望兩位特殊的“親人”——革命烈士張延杰、王福祥。這兩位烈士均來自東北,為國捐軀后,長眠于嶺南。從偶然在家鄉的荒草叢中發現英雄冢,到奔赴白山黑水為烈士尋親,曾中堅的守護已長達半個多世紀。
▲曾中堅戎裝照。
老兵為烈士“守墓”逾半世紀
曾中堅出生于1941年,他的故鄉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五經富鎮是一片紅色熱土,有無數革命先輩在這里戰斗犧牲,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后輩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這里長大的曾中堅從小耳濡目染,對革命烈士充滿敬佩之情。1963年,他在家鄉入伍,成為一名軍人,經過軍旅生涯的洗禮,他更深刻明白了“烈士”二字所承載的重量和意義。
退伍后,曾中堅在家附近的荒草叢中偶然發現了兩個革命烈士墓,根據碑文記載,制碑單位是粵東干部療養院,時間為1954年6月,烈士張延杰籍貫為遼寧省沈陽,烈士王福祥籍貫為黑龍江省克山縣。除此之外,無其他信息。
▲曾中堅在烈士墓舊址前。
由于長期藏于荒野,無人看護和管理,墓地已被風雨侵蝕。曾中堅心疼不已,懷著對烈士的敬仰,他自覺承擔起了烈士墓的維護工作,一手包攬了為墳冢除草、添土,修繕、清洗墓碑,定期祭掃供奉等工作。這樣的守護,他堅持了半個多世紀。后來,他跟隨子女搬到深圳生活,每年清明,也依然雷打不動回鄉為兩位烈士祭掃。
“烈士的犧牲換來了現在的和平生活,如今忠骨埋于異鄉,身后無親人祭掃,我們便要擔起這份責任?!痹袌哉f。
曾中堅為烈士守墓的故事在鄉間傳開,陸續有學生自發前往烈士墓前瞻仰致敬。這讓曾中堅倍感欣慰:“有人記得烈士的付出,就意味著這份舍生忘死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會被傳承下來?!?/p>
烈士碑位于虎尾崠山陂上,上山道路崎嶇,為了方便祭掃,曾中堅自費幾萬塊修了一條3公里的路通往烈士墓。他常常獨自沿著這條路到烈士墓前坐一坐,吹吹風,這讓他感到內心平靜。群山無言,英雄已逝,但曾中堅相信,在滾滾歷史長河中,有人守護和傳承烈士精神,英魂便可永駐。
揭西政府部門將張延杰、王福祥烈士墓遷入烈士陵園。
兩位烈士遷葬烈士陵園
2022年3月,揭西縣將部分零散烈士墓遷徙至棉湖鎮貢山烈士陵園,進行統一保護管理和紀念瞻仰。張延杰、王福祥兩位烈士的墓也進入這份遷徙名單。
曾中堅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趕回老家,協助做好相關遷徙工作。經過商議,當地政府決定將兩位烈士的原墓碑保存于烈士陵園內,原墓址由五經富鎮退役軍人服務站立起了一塊醒目的標識牌,保障這片埋葬過英雄的土地不被破壞侵占。
此后,曾中堅祭掃兩位烈士的地點從小小的山坡換到了寬闊整潔、管理有序的烈士陵園。棉湖鎮貢山烈士陵園依山而建,園內松柏翠郁,豐碑巋然,前來祭掃的人絡繹不絕。少先隊員列隊送來的鮮花,將張延杰和王福祥等十多位烈士的墓碑擁簇著,仿佛一個跨越時空的溫柔擁抱。不遠處的校園里,朗朗的讀書聲此起彼伏。
站在新的墓碑前,年過八旬的曾中堅,用深情的目光凝望著碑文上那兩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然后敬了個標準的軍禮?!澳銈兿胍^的太平日子,已經實現了?!彼谛闹心畹馈?/p>
跨越數千公里為烈士尋親
在守護烈士墓的這些歲月里,曾中堅還在堅持做一件艱難的事情——為烈士尋親。不過,由于年代久遠,加上信息缺乏,進展十分緩慢。
“我想讓烈士故鄉的親屬知道,他們家里出了個大英雄?!睉阎@份樸素的感情,曾中堅踏上了“為烈士尋親”之路。他用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去尋找線索——向鄉親、老兵打聽,查找當地歷史文獻,寫信向各方求助等,但均未獲得有效信息。
在邁過八十歲門檻后,曾中堅“為烈士尋親”的意愿更加迫切了。他不顧家人的勸阻,輾轉2300多公里到東北,希望在當地能找到一些線索。長途奔波,已讓他的身體吃不消,走街串巷找尋線索更是如同大海撈針。這次行程最終了無收獲,曾中堅感到些許沮喪。
但這些年,曾中堅并不是孤軍作戰。寶安區退役軍人事務局關注到曾中堅的事跡后,成立了“為烈士尋親”專班工作小組,通過報紙、媒體等多渠道報道他的事跡及“為烈士尋親”信息。為擴大信息傳播范圍,2024年,該局還分別發函給遼寧省沈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尋求協作。同年,該局工作人員還和曾中堅一起來到揭西縣,與當地相關部門會談,共同商討“烈士尋親”計劃的可行性。
“我們嘗試了很多辦法,通過戰友廣泛動員東北南下部隊老兵后人為烈士尋親,通過中華英烈網等發布尋親信息,但最后都因信息不全而無法推進?!睂毎矃^退役軍人事務局雙擁處工作人員說。
曾中堅告訴深晚記者,這些年來,很多人都給他提供了幫助,他非常感激,其實他自己也知道希望渺茫,但還想再試一次,萬一有知情人呢?有人曾寬慰他:“找到是一種圓滿,找不到也不必過度介懷,或許默默守護好這片土地正是烈士的追求。”這句話帶給曾中堅很多力量和溫暖。
如今,他并未完全放棄希望。他表示,社區和街道工作人員常常邀請他參加各類活動,讓他以老兵身份積極主動弘揚紅色革命精神,讓尊崇捍衛英雄烈士的鮮明價值導向更加深入人心。
“找到了,我就送烈士的碑回家,找不到,這里就是他們的家!”曾中堅堅定地說。
深圳晚報記者 秦瑤
實習編輯 遲浩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