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到林學院上學時,位于校區北側江畔的圖書館大樓竣工并沒有多久,據學長們得意的介紹,這座大廈是省內高校中最為高大的圖書館,自豪之情隨即充盈于腦。然而人世間,由平凡通向闊綽的道路注定崎嶇坎坷——當時由泰山路主校區去往圖書館要經過很長一段殘破泥濘的道路,因而急切觀瞻之情,常被眼前困難所阻。
第一次進入林學院圖書館并非是查閱資料,而是某天午后一路跋涉,去上電教課。電教室在11樓,原本需要乘坐電梯。大概是因為大家鞋底帶泥,與電梯管理員發生了不愉快,結果是那位大媽竟直接“獨自升空”,拒載陸續到達的同學。為了趕上課前點名,大家只好爬樓梯趕時間。當時缺少運動的,回去一宿覺后,腿疼了好幾天,隨即就對圖書館充滿了排斥。
此后便很少去圖書館。直到我畢業時,這條穿越民國時期南大營的道路也沒有被修好,加之路旁還有破舊的平房民宅,故而總覺得罔顧事實取名的“天山路”不僅對不起那般浪漫的名字,也耽誤了圖書館發揮影響力。
原本我對這座外表現代化的圖書館是很喜愛的。這喜愛不僅來自學長們的洗腦教唆,還源自這座建筑本身的氣質。對我來說,在吉林市的江南地區最早的地標建筑應該是科技館大樓,而不是七商店,也不是一建公司,甚至連老博物館也算不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后三座“不夠高”,也沒有“電梯”彰顯時尚前衛。再后來有了如今的霧凇融媒體大樓(市電視臺),雖長期沒有投入使用,我卻認為此樓至少在江南的吉林大街上已經實現了“搶班奪權”——憑高度超越了科技館,成為新地標。
之所以把融媒體大樓定義在“江南的吉林大街上”,源于林學院圖書館的存在。當年,江南的西半部林木繁茂、農田綿延,即便有幾座樓房,也常常被瘋長的柳榆搶了風頭,直到林學院圖書館以沖天之勢拔地而起,那綠色的世界才有了城市的味道,只不過這大樓周邊長期沒有合適的高樓陪襯,鶴立綠樹中難免略顯突兀。
當年,松江路上的幾大銀行辦公樓被人戲稱為麻將牌,其實我也聽人說過林學院圖書館也像麻將牌。單純從建筑美學上看,這座樓確實乏善可陳,不過在那個強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年代,樓身線條明快,裝飾色彩簡潔,恰恰是與時代同頻的領跑狀態。尤其是吉林市在那個年代的高層建筑多修得細高如煙囪,而圖書館立面闊展渾厚,要比那些“煙囪”型大廈大氣很多。因此,拋開高度而言,稱這座大廈為江南地區的地標建筑之一并不為過!
世紀之交,林學院與師范學院、醫學院等學校組成了新學校,原林學院圖書館大樓上也隨即架起“北華大學”的紅色大字。經過一段時間的房地產開發和城建整治,圖書館周邊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原本覺得這座大廈應該還有幾十年的生命歷程要行進,可惜學校遷往北華東校區,原校區在2007年開發瀚林苑小區——圖書館大樓的未來也讓人難以料定。
果然在幾年之后(大概在2013—2014年間),“尚在壯年”的圖書館大樓轟然倒掉,曾經的風光化為瓦礫煙塵。所幸經過2年多的等待,一座現代化的高層住宅——龍灣公館繼承了原建筑的衣缽,成為泰山路北口的街邊衛士。只不過這座大廈雖然造型俊朗,可此際江南地區已經高樓林立——再挺拔偉岸,也斷沒有當年林學院圖書館“一覽眾房小”的氣勢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李忠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