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黃伯韜率領第七兵團駐扎在碾莊地區,由于被華野部隊追趕,黃伯韜兵團各部損失均十分嚴重,也就是在我軍進攻曹八集之前,黃伯韜召集全軍將領召開軍事會議,并商討接下來的動向,除了大多數將領一致要求撤離碾莊,但64軍軍長劉鎮湘卻提出,希望借助碾莊的陣地和華野再干一仗。
平心而論,碾莊的陣地修的是相當有水平,是此前李彌率領的第十三兵團駐扎的時候修的,原本李彌兵團是為了掩護黃伯韜的,但是在接到撤退徐州命令的時候,李彌毫不猶豫立刻撤離,生怕自己也被隨后趕上的華野部隊牢牢牽制住,任憑黃伯韜在電話里苦苦哀求,這也成為黃伯韜兵團之所以滅亡的主要原因。
同樣劉鎮湘提出打一仗的請求,本身和三個原因有關,其一和劉鎮湘性格有關,此人脾氣秉性爆裂,其二碾莊陣地工事較為堅固,其三64軍不僅僅是戰力未損,在整個黃伯韜兵團下轄的軍中,除了25軍、100軍(此前殿后均損失慘重),64軍也算是一直較為能打的部隊。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64軍的前世今生。
64軍的前身是粵軍一支部隊,粵軍作為一支軍閥部隊,在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革命戰爭歷史上,在黃埔軍校還未建立起來的時候,北伐軍就始終是以粵系為主力的,其第四軍更是號稱鐵軍,而下轄的獨立團是我軍歷史上建立的第一支自己領導的隊伍。蔣介石在軍閥混戰時期,逐漸掌握了對粵系的控制,其所部被改編為10個師。
抗戰爆發以后,以粵系155、156師組建了64軍,雖然后來下轄番號不斷的變化,但64軍后來改編為下轄3個師以后,部隊編制未有再大的變動,值得一提的是該部159師在師長劉紹光的率領下,計劃在抗戰結束后收復澳門,但可惜受到英美列強干預而未能成行,但該部這份壯舉卻在當時成為獨樹一幟的象征。
1946年64軍改番號為整編64師,實際上大部分人對于這個番號是比較熟悉的,當然經過一番整頓以后,該部粵系將領基本被替換,即便是在崗的也不掌握實權,之前提到的159師師長劉紹光就是一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部156師師長為劉鎮湘,改為整編64師以后,劉鎮湘任整編156旅旅長,而師長為黃國梁。
整編64師開赴華東戰場以后,一直擔任預備隊以及側翼掩護,少有與我軍交手的時候,因此我軍從來就認為整編64師只是一只雜牌兒而已,但很顯然是小看了這支部隊,在南麻、臨朐戰役中,整編64師雖然不是主角,但是由于該部較好的作戰素養,善于快速的馳援穿插,以至于我軍吃了大虧,而在華野分兵以后,膠東保衛戰期間,整編64師與山東兵團在范家集交手,兩個縱隊都未能拿下該部。
此后黃國梁升任整編第二軍軍長,整編64師交由156旅劉鎮湘統帥,而劉鎮湘鮮明的個性,帶給這支部隊質一般的飛躍,甚至不亞于整編十一師這樣號稱五大主力的部隊,直至在碾莊戰役中全軍覆沒,軍長劉鎮湘也在戰場上被俘,雖然后來陸續又多次重建,但戰斗力也大打折扣,不復昔日硬鋼我軍之神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