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韓企“餃子專利”落地美國,中餐文化遭遇法律挑戰(zhàn)
2025年4月8日,美國專利商標局通過了一項由韓國CJ第一制糖公司申請的餃子外觀專利。該專利明確限定餃子需具備“14-16道順時針螺旋褶皺、底部平坦、頂部隆起的半圓形面皮”等特征,并附有毫米級精度的3D建模圖,保護期至2040年。消息一出,引發(fā)國內外熱議,不少中國網友直指此舉是“文化資源掠奪”,而中餐館和食品出口企業(yè)則面臨潛在的侵權風險。
二、法律爭議:專利是否成立?中企如何應對?
專利有效性存疑
律師指出,該專利存在法律漏洞。首先,餃子作為中國千年傳統(tǒng)食物,其基礎形態(tài)早已進入公有領域,缺乏“新穎性”和“創(chuàng)造性”兩大專利核心要件。四川博物院展示的東漢庖廚俑案板上的餃子實物,便是歷史證據。其次,專利的“螺旋褶皺”等特征與中式傳統(tǒng)餃子高度重合,顯著性差異不足。侵權風險與應對策略
風險范圍:若在美銷售的餃子完全符合專利描述的特征,可能觸發(fā)侵權糾紛,面臨高額訴訟成本(單案律師費或達數萬美元)。
主動反擊:有實力的企業(yè)可向美國專利商標局提出專利無效申請,需提交中國歷史上的餃子設計證據以證明其缺乏創(chuàng)新性。
規(guī)避設計:中小商家可調整餃子褶皺數量、形狀或頂部弧度,避開專利特征。
三、深層反思:中企知識產權布局的短板與突圍路徑
“市場未動,知產先行”的教訓
韓國CJ公司通過“專利優(yōu)先權”策略,率先在本國及美、日等多國完成布局,搶占法律先機。反觀中國企業(yè),海外專利申請長期滯后,如汽車行業(yè)80%專利集中于國內,歐洲等關鍵市場布局薄弱。構建“防御+輸出”雙體系
防御機制:企業(yè)需建立海外知識產權預警系統(tǒng),利用大數據監(jiān)測目標國專利動態(tài)。例如,京信通信通過購買“海外知識產權侵權責任險”,成功應對巴西惡意訴訟并實現市場份額逆襲。
文化輸出:結合考古證據(如山東滕州春秋墓葬餃子實物)推動“餃子起源”國際認證,從文化層面強化傳統(tǒng)食物的歸屬認知。
四、行業(yè)呼吁:國家引導與企業(yè)自救并重
全國人大代表劉懿艷建議,政府應設立專項資金補貼海外專利申請,并將智能電動汽車等關鍵技術納入優(yōu)先審查范圍,加速高價值專利出海。此外,行業(yè)協(xié)會可聯(lián)合搭建專利共享池,降低中小企業(yè)維權成本,避免重復投入。
五、結語:從“餃子專利”看文化話語權之爭
此次事件不僅是商業(yè)競爭,更折射出國際知識產權體系對傳統(tǒng)文化保護的缺陷。中企需以“技術硬實力+文化軟實力”雙輪驅動,在捍衛(wèi)傳統(tǒng)的同時,以更前瞻的布局參與全球規(guī)則重構。畢竟,餃子包的是餡,爭的卻是未來。
#韓國公司在美國注冊餃子外觀專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