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的硝煙從未真正散去,而生物制藥行業——這一高度依賴全球化供應鏈與資本密集型的領域——正成為這場博弈中的重要戰場。美國對中國及其他經濟體的關稅政策、制造業回流倡議,以及監管環境的動蕩,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從資金配置的謹慎轉向,到跨國藥企擴建在美制造基地,再到生物科技公司IPO與并購市場的劇烈波動,貿易戰如一顆石子在制藥產業掀起層層波瀾。
本不富裕的利潤空間雪上加霜
普華永道生命科學主管Glenn Hunzinger下面這段話,道出了當下美國制藥行業的集體焦慮。
“制藥行業利潤率本就低于其他行業,平均需投入20億美元、耗時7-10年才能將一款新藥推向市場。而關稅帶來的成本上漲迫使企業重新評估資本分配——是繼續押注研發,還是優先保障供應鏈穩定?”
根據普華永道上月發布的報告,若美國對進口藥品加征25%的關稅,制藥行業成本將提升約760億美元。同時由于美國的藥品定價問題仍不穩定,藥企可以利用的杠桿是有限的,這些數字直接威脅到藥企的利潤模型。Hunzinger補充道,“其他行業的關稅提升,可以用產品價格上漲來彌補,但制藥行業很難效仿”,而藥企背后的資本方或許也將進退兩難。
政策搖擺之下,進口藥品最終是否會征收稅款或許還無定論,但Hunzinger認為制藥供應鏈必然將受到強烈沖擊——CXO制造商將提高價格,實驗室將以更高的成本推進實驗,“成本問題將如鐵銹般侵蝕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
與此同時,外媒強調,再加上特朗普政府的“制造業回流倡議”,藥品制造領域可能受到最沉重的打擊。
Ascential Medical and Life Sciences是一家位于密歇根州的生命科學行業制造用品開發商,其首席執行官Anupam Girdhar表示,這顛覆了中美雙方制藥業數十年的經濟外交關系,很難有人毫發無傷地度過這場危機,“在你努力建立品牌和聲譽之后,卻開始失去其他國家同行的信任”。
對于藥企首席執行官來說,政治環境并不穩定使企業難以評估和預測風險,做出改變研發投入、投資建立工廠這類重大戰略決策則更不容易。但近期的關稅政策和股東壓力正在迫使他們重新審視藥企資金配置策略。
Hunzinger表示,藥企面對著股東對增長的期望,為避免提高藥價,通常會首先削減研發(R&D)投入。
禮來CEO David Ricks在本月早些時候向BBC表示,他不支持加收關稅,禮來將調整公司內部資金配置以承擔額外的關稅成本,“這將體現在裁員或減少研發投入方面,我預計研發將是第一位的,這是一個令人失望的結果?!?/p>
一些藥物或將因研發投入削減而無法如期上市,能上市的產品可能會爭取提升價格。關稅造成的研發成本負擔最終會以各種形式落到患者身上。
“胡蘿卜與大棒”,MNC在美擴建產能
關稅戰引發了將制造業遷回美國本土的新呼聲,已有幾家大型制藥公司邁出了這一步。
“盡管關稅本身可能不足以抵消美國本土藥品生產的高成本障礙,但隨著其他政策真正開始實施,制藥行業可能會重新考慮其供應鏈布局”,稅務咨詢服務公司Grant Thornton Advisors生命科學主管兼稅務負責人Zara Muradali 表示。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威脅與《通脹削減法案》(IRA)、《芯片與科學法案》共同構成推動制造業回流的雙重引擎。既通過懲罰性關稅迫使企業減少對海外供應鏈的依賴,又稱將以稅收抵免和研發補貼吸引企業本土化。
禮來、諾和諾德、安進、強生和諾華均宣布了產能擴張計劃。
禮來公司在減肥和糖尿病藥物的銷售中看到希望,從而推動了其擴大生產的計劃。2月,該公司表示計劃將在美國再建造4個生產基地,包括生產活性藥物成分和注射藥物的設施,這將使其五年內在美國的制造支出達到500億美元。
受糖尿病和減重藥物短缺影響,諾和諾德也計劃擴大其制造規模。在美國,諾和諾德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具爭議的交易是以 165 億美元收購了 CXO公司Catalent。不過,作為一家丹麥公司,諾和諾德更看重全球多地區產能和供應鏈的建設,此前的年度報告顯示,諾和諾德預計為此投入約90億美元。
安進正在擴大其在北卡羅來納州的生產能力, 投資10億美元建立一個新的原料藥工廠。強生公司同樣正在北卡羅來納州建造生物制劑制造工廠,投資約20億美元。而諾華也于4月10日宣布,計劃在5年內對美國基礎設施投資230億美元,以確保諾華為美國患者提供的所有關鍵藥物都將在美國生產。
不過,MNC大多出于管線布局和產品考量,其他大多數制藥商仍然對環境保持警惕。就像印度第三大制藥公司Cipla首席執行官Umang Vohra在孟買舉行的全球藥品質量峰會上所指出的,沒人知道關稅是否應該影響藥企建廠決策,因為四年時間一切都可能再次變化,“當你建廠時,關稅可能又取消了”。
IPO市場復蘇延緩,并購或將活躍
在特朗普動蕩的經濟政策中,全球資本市場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Hunzinger看來,中國創新藥行業正在蓬勃發展,全球投資者往往愿意追隨前沿創新,將資金投向中國生物技術公司,而美國公司要想重獲資本優勢,需要大量的資本努力。
然而,現在二級市場的波動正在打擊投資者信心,讓生物技術和制藥領域本有望復蘇的一年前景黯淡。政策旋風席卷之下,大型制藥公司劇烈波動。另一面,據彭博社報道,由于美國貿易政策的突然變化,上周約25%的生物技術公司股票市值跌破了其現金持有量。
今年年初,制藥行業的并購活動預期會增加,生物技術公司IPO市場看似穩定。但如今,特朗普政府的新政策引發了一系列突變,打破了市場對復蘇的期待。
上個月,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Peter Marks被迫離職,生物技術公司股票隨之下跌。Marks曾是FDA生物制品評估和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冠疫苗的研發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被疫苗制造商視為盟友。而現在,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的新部長Robert F. Kennedy Jr.——一位知名的疫苗懷疑論者,這給疫苗制造商帶來了潛在的憂慮。
美國各衛生機構的大幅裁員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不確定性。緊接著,關稅問題也接踵而至。
并購咨詢公司Cardiff Advisory管理合伙人David Crean說,“整個行業一片混亂。在市場動蕩和市值縮水的情況下,生物技術公司IPO可能會放緩,投資者、準備上市的公司以及希望獲得投資回報的合伙人都會感到壓力?!?/p>
同樣地,公開市場上發生的一切會波及私募資本市場,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Crean進一步指出。
隨著新政策引發的風暴逐漸平息,生物技術市場在今年晚些時候仍有可能回升。但Crean認為,等待上市的公司和準備投資的投資者可能會持觀望態度,直到市場恢復正常,而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時間。
“在2025年剩下的時間里,市場會更加謹慎,” Crean判斷,IPO市場可能要到今年晚些時候——大概第四季度才會全面開啟。“有大量公司在排隊等待上市,它們已經準備好提交S-1上市申請文件,一切都取決于時機?!?/p>
雖然IPO市場難以預判,但其他因素可能會使并購交易環境保持活躍。
“并購活動在1月份開局強勁,但從1月到4月相對平靜”。不變的是,大型制藥公司仍然面臨著巨大的專利懸崖收入壓力,將不得不積極行動,動用資金來購買資產,尤其是后期資產,以填補投資組合的缺口。
Crean大膽預測,“一些公司未來面臨的收入損失規模較大,小規模的交易或將不足以解決問題,今年晚些時候可能會出現更大規模的交易——甚至是‘變革性并購’?!彪m然大型制藥公司目前還在觀望,但他們“等不了太久”。
參考資料:
[1].‘Chaos’ in the biotech market has dampened hopes of a rebound. What does that mean for dealmaking and IPOs?;PharmaVoice
[2]Trump’s tariff tirade and sudden calm keep Big Pharma on its toes;PharmaVoice
[3]Pharma’s US manufacturing moment: Where companies are making the biggest moves;PharmaVoice
[4] Tariffs 'hard to come back from', says US pharma boss;BBC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歡迎轉發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時請在顯要位置標明文章來源;如需轉載,請給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或發送消息,并注明公眾號名稱及ID。
免責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僅供一般參考之用,不可直接作為決策內容,醫藥魔方不對任何主體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