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廿三,東南沿海處處香火鼎盛,旗幡招展。這一天,是海上守護神媽祖的誕辰日,千年來,無數漁民、商旅和海外游子都將這位慈祥女神奉為心靈的港灣。
媽祖,本名林默,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島的一個漁民家庭。傳說她從小聰慧過人,精通醫術,樂于助人。二十八歲那年登高望海,看到遠處有海船遇險,便在岸上念咒施法相救,因耗盡精力而羽化登仙。后來,航海之人常見她身著紅裝,在茫茫大海上救助遇難者,被民間尊為"通天女神",逐漸成為護佑海上平安的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媽祖信仰從一個地方性民間崇拜,發展為跨國界、跨民族的文化現象,實屬罕見。從宋代開始,歷朝歷代曾有36次冊封,最長的封號多達64字!康熙皇帝更是賜予"天后"尊號,從此媽祖廟也稱為"天后宮"。
每逢媽祖誕辰這天,莆田湄洲島的祖廟人山人海,香客如潮。島內居民和遠道而來的信眾,共同參與迎神賽會、祭祀演戲、花轎巡游等隆重活動,場面之盛大,讓湄洲島被譽為"東方的麥加"。
有趣的是,民間相傳這一天必有雨水,俗稱"媽祖雨"。這與閩臺地區流傳的媽祖與大道公吳夲斗法的故事有關。據說大道公曾放言要在媽祖誕辰那天降雨,把她臉上的胭脂水粉全都沖掉,而媽祖則要在大道公生日刮起大風,吹掉他的道冠。就這樣,三月十五刮大風,三月廿三必下雨,成為當地獨特的氣候民諺。你看,這就是我們先祖將自然現象與民間信仰巧妙結合的智慧啊!
媽祖誕辰三俗:虔誠相隨千年習俗 俗一:鳴炮進香,齊拜天后
媽祖誕辰最重要的習俗莫過于"進香祭拜"。清晨時分,信眾們便會梳妝整齊,手持香燭,踏著晨曦前往媽祖廟。廟前廣場上,鞭炮聲聲,香煙裊裊。人們雙手合十,虔誠膜拜,祈求媽祖保佑一家平安、事業順遂。
莆田湄洲島的祖廟更是熱鬧非凡。來自臺灣、香港、馬來西亞等地的信眾不辭辛勞,不遠萬里前來朝圣,被稱為"回娘家"。他們帶著家鄉特產作為貢品,排隊等候拜謁圣母,整個場面莊嚴肅穆又熱鬧溫馨。
民間有個不為人知的細節:進香時最好用單數的香,通常是三支或九支,象征對神明的尊敬。上香時先拜天地,再拜媽祖,最后許愿。據說這樣的程序最為媽祖所喜,心誠則靈。
俗二:游神巡境,普度眾生
媽祖誕辰當天,各地媽祖廟都會舉行盛大的"游神"活動。信眾們抬著媽祖神像,在鑼鼓喧天、旗幟飄揚中游行于街巷之間,讓媽祖"巡視"自己的轄區,驅邪除祟,普施福蔭。
游神隊伍中有舞獅舞龍,有儀仗隊,還有各式各樣的花車,場面極為壯觀。尤其是"八音班"的表演,用各種傳統樂器演奏歡快的曲調,為媽祖接風。沿路居民會在門前擺放供桌,點香獻果,等候媽祖"駕到"。
有趣的是,游神路線每年都有小變化,傳說這是媽祖不愿漏掉任何一家一戶的體現。老輩人說,媽祖像從你家門前經過,家中必有一年好運。小時候,我們小孩子最期待這一刻,不僅能看熱鬧,還能討個吉利!
俗三:演戲酬神,同歡共樂
媽祖誕辰的另一大盛事就是"戲神"。從前,人們會在廟前搭臺唱戲,通宵達旦為媽祖獻藝。戲目多為歷史傳奇、神話故事,如《目連救母》《白蛇傳》等。
戲臺前人頭攢動,不僅是為了娛神,更是村民難得的娛樂時光。臺上演員賣力表演,臺下觀眾歡笑連連,熱鬧非凡。在那個沒有電視、手機的年代,一臺好戲能讓全村人記上大半年。
閩南地區還流傳著一種叫"高甲戲"的地方戲,專門用來祭祀媽祖。其中《媽祖出巡》一折,生動描繪了媽祖顯靈救人的場景,唱腔獨特,服飾華麗,每每上演必引萬人空巷。有戲班成員告訴我,演媽祖戲前要沐浴更衣、虔心敬神,否則容易"穿不起戲服",這是對神明的基本敬意啊!
媽祖誕辰三吃:誠心供奉味道鮮 吃一:媽祖糕 — 甜蜜祈愿步步高
媽祖糕是媽祖誕辰必不可少的祭品與美食。這種糕點通常呈現為九層塔狀,寓意"步步高升"。每層都有不同的色彩,紅色代表喜慶、黃色象征富貴、綠色寓意平安,層層疊加,美麗吉祥。
媽祖糕主要以糯米粉為主料,輔以白糖、紅棗、桂花等配料,蒸制而成。口感軟糯香甜,糯而不膩。從營養學角度看,糯米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B族,紅棗補血安神,桂花理氣和中,是一道營養與美味兼具的應節食品。
吃二:海鮮拼盤 — 豐收之禮謝海恩
作為海上守護神,媽祖最喜海鮮供奉。因此,媽祖誕辰這天,沿海地區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海鮮拼盤作為供品,以答謝媽祖一年來對漁民的護佑。
海鮮拼盤通常包括鮑魚、海參、魚、蝦、蟹等多種海鮮,象征"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其中,魚寓意"年年有余",蝦的紅色象征喜慶,蟹則代表"橫行四海"的好運。祭祀完畢后,全家人共享這些海鮮,既是美食享受,也是對神恩的感念。
吃三:媽祖面 — 長壽平安保平安
媽祖面是閩臺地區媽祖誕辰必吃的傳統食物。這種面條通常切得很長,象征長壽綿長;面條寬厚,寓意寬厚待人。湯頭多用魚骨、蝦殼等熬制,鮮美異常。
傳說媽祖生前最愛吃家鄉的面食,因此后人便以面條祭祀,以示紀念。媽祖面上通常會鋪滿海鮮和蔬菜,葷素搭配,營養豐富。吃媽祖面時,要盡量不要將面條咬斷,取其"長命百歲"之意。
從營養角度看,面條提供充足的碳水化合物,海鮮提供優質蛋白質,蔬菜則補充必要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可謂營養均衡的一餐。
媽祖誕辰三忌:敬畏之心保平安 忌一:言行不敬,褻瀆神靈
媽祖誕辰乃神圣日子,切忌言行不敬。前往媽祖廟祭拜時,應衣著得體,不可穿過于暴露或不潔的衣物;言談舉止要文明,不可高聲喧嘩,更不能在廟內打鬧嬉戲。
老一輩人常說:"敬神如敬人,敬人更敬神。"這不僅是對神明的尊重,也體現了一個人的教養和品德。現代社會雖然科學發達,但這種保持敬畏之心的傳統依然值得傳承。在拜訪媽祖廟時,我們不妨放慢腳步,靜心感受千年文化的底蘊,這也是一種心靈的修行。
有位老漁民曾告訴我,他年輕時在海上遇險,情急之下想起媽祖,心誠默念,竟然平安渡過風浪。"不管信不信,敬是必須的,"他說,“這是祖輩傳下來的規矩,也是對大海的敬畏。”
忌二:殺生食葷,違背慈悲
媽祖本為救苦救難的慈悲之神,誕辰當日,許多地方有不殺生、不食葷的傳統。信眾們會在這一天吃素,以示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媽祖慈悲精神的傳承。
尤其是在湄洲島等媽祖信仰中心地區,媽祖誕辰這天島上餐館幾乎全部提供素食。游客若不知情而索要葷菜,會被婉言謝絕。這種素食傳統不僅體現了佛道思想對媽祖信仰的影響,也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保護。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媽祖誕辰這天吃素,也不失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素食減輕腸胃負擔,也給身心一次凈化的機會。我有個朋友每年這天必定吃素,慢慢養成習慣,現在每周都會有一天素食,他說:"感謝媽祖,讓我找到了健康的生活節奏。"你看,傳統習俗與現代生活是不是能很好地結合呢?
忌三:爭搶財物,破壞和諧
媽祖誕辰當天,一些地方會有"搶花炮"、"搶頭香"等活動,但切忌因爭搶而起沖突,破壞節日和諧氛圍。傳統認為,媽祖最喜和平,最厭爭斗,若為一己私利而引發糾紛,不僅無法得到神明保佑,反而會招來不順。
過去確實有人為了所謂的"好彩頭"而爭先恐后,甚至不惜推搡他人。但隨著文明程度提高,如今大多數地方已經改為有序排隊,或是通過抽簽等公平方式決定先后,既保留了傳統,又體現了現代文明。
記得小時候跟著長輩去媽祖廟,看到有人為了搶頭香而推擠,長輩就告訴我:"神明看的是心誠,不是誰先誰后。"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也一直提醒自己:無論做什么事,都應當遵守規則,尊重他人,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善良。
媽祖信仰歷經千年而不衰,正是因為它承載了人們對平安、對幸福的樸素追求。從最初的海上保護神,到如今的民間信仰象征,媽祖文化早已超越了宗教的范疇,成為凝聚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特別是對于海內外游子來說,媽祖就像是一位永遠守候在家鄉的母親。
在這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或許已很少有機會體驗那種虔誠祭祀的儀式感,但媽祖文化所倡導的互助友愛、誠信善良等價值觀,依然值得我們傳承和弘揚。不妨在繁忙的生活中留出一天,去感受傳統節日的氛圍,品嘗應節美食,思考古老習俗背后的智慧。
無論你是否信奉媽祖,這位海上女神的故事都會告訴我們:心存善念,樂于助人,終會得到生活的善待。所以,在這媽祖誕辰之日,不妨放慢腳步,調整心態,懷著感恩之心,繼續前行。愿媽祖慈航普度,護佑每一個懷著善心的人,平安喜樂,所求皆如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