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縣公安局公安隊戰士、漳州市公安局紀檢組副組長
太行星火映八閩 鐵血初心照汗青——崔五喜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些人,他們用一生的堅守和奉獻,書寫了不平凡的故事。崔五喜,這位從太行山走來的漢子,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與新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緊密相連,見證了時代的變遷,也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
一、太行成長
1928年9月,崔五喜出生于河南省林縣合澗(今林州市合澗鎮)大南山村的一個普通家庭。那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戰爭的陰云籠罩著大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崔五喜逐漸成長為一名有理想、有擔當的青年。1947年8月,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投身革命工作。這一年,他成為了河南省林縣公安局公安隊的一名戰士,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林縣公安隊的日子里,崔五喜積極學習軍事和政治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深知,只有堅定地跟著黨走,才能為國家和人民謀得真正的幸福。他的心中,燃燒著對未來的希望和對革命事業的執著。
二、南下征程
1949年2月,崔五喜迎來了人生的新篇章。他積極報名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成為第五大隊三中隊的一員。長江支隊,這支在解放戰爭的浪潮中誕生的隊伍,肩負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神圣使命,更承載著"南下創業、鞏固政權"的歷史重任。對于崔五喜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挑戰,也是一次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的機遇。
作為第五大隊的一員,崔五喜同志與戰友們在南下途中充分展現出革命隊伍的鋼鐵意志。他們穿越黃淮平原、翻越武夷山脈,歷經千辛萬苦于1949年8月抵達福建。在行軍途中,既要克服物資匱乏、疾病侵襲等自然困難,更要應對國民黨殘余勢力的襲擾和復雜的社會環境。面對重重考驗,崔五喜同志始終與同志們保持著"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堅定信念,用雙腳丈量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忠誠軌跡。
三、基層堅守
1949年9月,崔五喜隨部隊進入福建漳州。這片土地,成為了他未來幾十年工作和生活的舞臺。初到福建,他被分配到海澄縣白水區區委,擔任組織干事。在這里,他深入基層,了解當地百姓的生活狀況,積極組織群眾開展生產建設,同時加強黨組織的建設,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后,崔五喜又擔任了漳浦縣三區區委組織委員等職務。在這些崗位上,他始終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對群眾的關懷。他深知,基層工作是黨和人民聯系的橋梁,只有把基層工作做好,才能確保黨的政策落到實處,才能讓群眾真正受益。
四、守護安寧
1955 年后,崔五喜調入龍溪地區公安處,擔任保衛科科員。從此,他踏上了公安戰線,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守護之旅。在公安處的日子里,他面對著各種復雜的情況和艱巨的任務。但他憑借著堅定的政治立場、扎實的業務能力和高度的責任心,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此后,崔五喜又擔任了龍海縣公安局副教導員、龍溪地區公安處保衛科副科長等職務。在這些崗位上,他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自己的領導能力和協調能力。他注重隊伍建設,加強民警的培訓和教育,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同時,他積極組織開展各項公安工作,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治安穩定,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五、離休傳承
1985年,隨著地改市的推進,崔五喜擔任漳州市公安局紀檢組副組長。在這個新的崗位上,他依然保持著嚴謹的工作態度和高度的責任感,為公安系統的紀律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1989年9月,崔五喜離休。離休后,他享受縣處級待遇。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他依然關心著黨和國家的發展,關注著社會的變遷。他用自己的經歷和智慧,為年輕一代傳遞著革命的精神和信念。
崔五喜的一生,是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一生。他從太行山走向八閩大地,在不同的崗位上,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他的足跡,遍布革命和建設的各個階段,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燈塔,照亮著后來人前行的道路。
《河南省林縣南下長江支隊英名錄》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歷程中,有一支隊伍承載著非凡的使命與崇高的榮耀,它便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這支隊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太行與太岳兩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紅軍、堅韌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區內杰出的地方干部和軍隊與地方武裝的精英骨干共同鑄就,肩負著接管新解放區政權、開啟新時代的重任。
在這支光榮的隊伍中,涌現出了一批英勇無畏、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中共林縣縣委書記馬興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動報名南下,他的英勇行為極大地激發了全縣干部的積極參與熱情。林縣12個行政區積極響應,幾乎每區都貢獻了一半的干部,總數達到了114人。這些關鍵人物包括:馬興元(兼任長江支隊第五大隊組織部長)、蔡良承(組織部長)、郭丹(宣傳部長)、楊保成(縣委秘書)、郭景周(副縣長)、董清晨(縣委社會部部長),以及谷文昌、羅全貴、張全金、王虎、劉成水、袁萬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們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編入南下區黨委第五地委。此外,還有11位巾幗英雄,如鄭惠蘭、王蓉香、趙鋒、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現了女性的堅韌與擔當。
值得一提的是,隨長江支隊南下的還有林縣籍在湯陰工作的楊廷英、郭有藩,在淇縣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長江支隊警衛連的林州籍士兵張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時期,還有冀南三地委委員兼河北省成磁縣縣委書記萬達、李富華等林縣籍干部,他們則從河北省南下湖南,為新中國的解放事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長江支隊五大隊三中隊南下行軍大事記,記錄了他們的英勇與艱辛:
長江支隊的南下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挑戰,歷經9個月行軍,艱苦跋涉6000里,途經8個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65個縣,穿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無數艱難險阻,戰勝了種種困難,終于到達了目的地——福建龍溪地區。
當時的南下干部絕大多數是二十剛出頭的小伙子、大姑娘,當年風華正茂的優秀太行、太岳兒女,如今大多已離世,160多位林縣籍南下隊員將他們的青春和熱血永遠獻給了福建人民。
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作為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全國勝利決定性階段的歷史見證,其組建與南下歷程,不僅書寫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更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不屈不撓、勇于勝利的革命精神。這支隊伍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璀璨星辰,他們的事跡將永遠鐫刻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微信公眾號ID:LinzhouInfo
參考資料:
1.《回望太行》(主編 未金林、楊州毅 副主編 張國聲、賈少杰等)
2.林州市新聞中心《長江支隊林縣籍隊員追記》
投稿/建議請發郵件:627005285@qq.com
【欄目導航】
【紅旗渠專題】
紅旗渠視頻 紅旗渠傳奇 百家講壇
豫劇紅旗渠 精神傳承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