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瑤池
深圳市 中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主任醫師,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碩士
深圳市營養學會理事/深圳市醫師協會營養分會副會長/廣東省家庭醫生協會營養分會常委/中國醫療自媒體聯盟成員/《臨床營養網》專家顧問等職務。
多年來工作于醫院臨床營養科,從事各類慢性疾病的營養治療,擅長慢性腎病、肥胖、糖尿病、腫瘤等多種疾病的營養治療。
發表SCI期刊論文3篇,CSCD核心期刊論文20余篇,主持省、市級科研項目5項,參與3項。
文章來源:營養醫師曾瑤池
已授權《臨床營養網》轉載
體內慢性炎癥水平是近年來提出的與慢性病密切相關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慢性炎癥與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生、進展密切相關。
一、乍看毫不相關的疾病,其實都有共通點
※ 心臟病、腦梗死是動脈硬化所引起的血管疾病。
※ 癌癥是基因受損而產生的疾病。
※ 阿爾茨海默病是腦部萎縮的疾病。
※ 糖尿病是胰島素功能不足,導致血糖值居高不下的疾病。
※ 特應性皮炎則是皮膚疾病。
大家可能都認為,各種疾病的原因都不相同,彼此之間互不相干?這就和平時到醫院就診一樣,心臟不舒服就看心血管內科,癡呆就去神經內科或精神科,糖尿病找內科或內分泌科,特應性皮炎就看皮膚科等。不同疾病的就診科室不同,負責看診的醫師也是采用不同的方式為病患治療。然而,最近卻有研究發現,乍看毫無關系的疾病,其實都和慢性炎癥脫不了關系。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免疫系統功能調節異常直接參與慢性病的形成,而免疫系統功能調節異常主要表現為體內慢性炎癥水平的增加和長期化。炎癥本身是人體不可缺少的重要免疫性防御機能,但是 不必要、長期、過剩的慢性炎癥反應,會造成臟器功能損傷,從而引起疾病的發生或惡化 。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二、什么是慢性低度炎癥?
在人群研究中,全身慢性低度炎癥是指臨床上沒有明顯的炎癥反應,但是臨床上常用的炎性標志物,如高敏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1(IL-1)、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補體C3和白細胞(WBC)計數等,處于正常值范圍內的較高狀態。這種狀態能夠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多種慢性病的發生風險。因此,如何通過降低體內慢性炎癥水平,預防慢性病發生,已成為醫學領域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體內炎癥程度自測
1. 飲食習慣
①比起吃魚,更愛吃肉。主菜以肉類居多。
②愛吃甜食,零食必不可少。
③常吃油炸食品、炒菜、快餐、膨化食品等。
2. 生活習慣
①不喜歡走路。
②坐的時間比較長。
③吸煙。
④容易焦慮,壓力大。
⑤只用牙刷刷牙,沒用牙線或齒間刷。
⑥經常便秘或腹瀉。
3. 健康體檢指標
①比20歲時胖了10Kg以上。
②血糖值偏高。
③膽固醇值偏高。
④CRP(高敏C-反應蛋白)值偏高。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4. 整體狀況評估
① 不論睡得再久,還是覺得疲累。
② 患有牙周病。
③ 經常腹痛。
④ 皮膚有異常現象。
⑤容易情緒低落。
5. 判定結果
① 0個選項:目前可以安心。
② 1~9個選項:持續下去,有可能會出現慢性炎癥。
③ 10個以上選項:情況危險!很可能已經出現炎癥。
四、改善慢性炎癥的策略
規律運動 是降低慢性炎癥反應的重要手段:規律運動可以減低炎性標志物和促進抗炎因子的產生;而靜坐少動的生活方式、形成脂肪特別是內臟脂肪蓄積和慢性炎癥的惡性循環狀態(互相促進),是導致代謝性疾病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肥胖者內臟脂肪細胞分泌炎性因子增多,而運動可以降低內臟脂肪含量,從而降低機體炎癥水平。
除了運動外,營養對慢性炎癥狀態也有很重要的影響。主要的飲食和營養干預有:減少熱量攝入,控制體重,補充營養補劑和一些天然食品(如藍莓、黑莓、花青素,n?3多不飽和脂肪酸)。近年來,膳食模式對體內慢性低度炎癥的影響也受到人們的關注。強調選擇橄欖油、堅果、水果、綠葉蔬菜和多脂魚等,并限制加工肉類、精制谷物、糖和油炸食物的攝入的地中海膳食模式與低血清炎癥標志物(CRP 和IL?6)相關,提示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許多人群研究證實了 吸煙 者體內炎癥水平明顯升高。
老年人群中,少量飲酒與血清低IL?6 和CRP水平相關,這可能部分解釋了適度飲酒與心血管事件發生的聯系,少量飲酒可能通過降低體內慢性炎癥水平而預防心血管疾病。也解釋了為什么地中海飲食模式推薦可以飲用少量至中量的葡萄酒這一疑惑。
慢性炎癥在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病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降低慢性炎癥是慢性疾病健康管理的一項重要策略。一些可控因素與炎癥有關,包括:體育鍛煉、戒煙、限酒、膳食纖維攝入量、飽和脂肪攝入量和使用某些營養補充劑。
封面圖片來源: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參考文獻:
1. Alexandros Tsoupras, Ronan Lordan, Ioannis Zabetakis.Inflammation, not Cholesterol, Is a Cause of Chronic Disease.Nutrients.2018,10(5): 604.
2.池谷敏浪著(羅淑慧譯).抗炎生活.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24,34-35.
3. lips CM, Chen LW, Heude B, et al.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Risk: A Narrative Review. Nutrients. 2019,11.
4. Park SY, Kang M, Wilkens LR, et al. The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and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the Multiethnic Cohort Study. Nutrients. 2018,10.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截止到 2025 年 4 月 18 號上午 8:00 時,本平臺關注人數為:396498 名。更多信息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