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玉版論要
原文: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劑的通假字)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揆度》、《奇恒》所指的內容各不相同,應當怎樣運用呢?
岐伯回答說:《揆度》是度量疾病淺深的。《奇恒》是辨別疾病異常狀態的。請允許我談談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理只有一個,就是觀察色、脈之間有無神氣。人體的神控制著氣血順時運轉,永遠順時運轉而不回折。如若逆向回折了,就不能運轉,就失去生機了!這個道理是極其重要的,色脈的診察雖然淺近,而微妙之處卻在于診察神機,把它刻錄在玉版上,以便與《玉機真臟論》參合應用。
臉部面色的變化,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若病色淺的,說明病情尚輕,可用五谷湯液調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說明病情較重,須用藥劑治療,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色很深的,說明病情更重,必須用醪醴藥酒治療,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澤、顏面瘦削,為不治之癥,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脈象短促而陽氣虛脫的,是死證;溫熱病而正氣極虛的,也是死證。
原文: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作,治在權衡相奪,《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脈痹躄,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
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譯文:
臉部面色表現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應分別審察其主病的要領。病色上移為逆,下移為順;女子為陰,右為陰,故病色在右側的為逆,在左側的為順;男子為陽,左為陽,故病色在左側的為逆,在右側的為順。如果男子的病色發生在左側那就是重陽,如果女子的病色發生在右側那就是重陰,都是死證。若出現病色陰陽反轉的情況,應立即權衡病情的輕重,果斷采取治療措施,使陰陽趨于平衡,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
脈象強勁搏指有力,或為痹癥(肢體疼痛沉重),或為躄癥(痿軟不能行走),是寒熱之氣交合為病(邪盛正衰之象)。如脈象為孤絕,是陽氣損耗;如脈象虛弱無力,而又兼下泄,為陰血損傷。脈見孤絕為逆,脈見虛弱為順。
運用《奇恒》的方法,從手太陰肺經寸口脈來觀察。五行出現“所不勝”的脈象叫做逆,預后多不良;出現“所勝”的脈象叫做從,預后良好。自然界八風、四時之間的相互勝復,是循環無端、終而復始的,如果一旦出現氣候失常的特殊情況,就不能用常理來推斷了。至此,《揆度》、《奇恒》的要點都論述完畢了。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