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于軒轅黃帝,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等。
黃帝內經
異法方宜論
原文: 黃帝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譯文: 黃帝問道:醫生醫療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但結果都能痊愈,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理環境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緣故。
所以,東方地區,是太陽初升之地,氣候有如春天般溫和。是出產魚和鹽的地方,由于地處海濱而接近于水,所以該地方的人們多吃魚類而喜歡咸味,他們安居在這個地方,以魚、鹽為美食。但由于多吃魚類,魚性屬火會使人熱積于中,而過多的吃鹽,咸能走血,又會耗傷血液,所以該地的人們大都皮膚色黑且肌理松疏,該地多發癰腫、瘡瘍之類的疾病,對其治療,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從東方傳來的。
西方地區,盛產黃金和玉石,遍地沙石,這里是日落的地方,氣候有如秋天般收斂引急。該地的人們,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風,水土的性質又屬剛強,而他們的生活,穿粗織衣服,睡草席毛氈,但飲食都是鮮美酥酪牛羊肉之類,因此體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們的身體,他們發病,大都屬于內傷類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藥物。所以藥物療法,是從西方傳來的。
原文: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瘺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譯文: 北方地區,自然氣候如同冬天的閉藏氣象,地形較高。人們依山陵而居住,經常處在風寒凜冽的環境中,該地的人們,喜好游牧生活,四野臨時住宿,吃的是牛羊奶酪,因此內臟受寒,易生脾胃脹滿的疾病。對其治療,宜用艾火炙灼(艾灸),所以艾灸的治療方法,是從北方傳來的。
南方地區,像自然界萬物長養的夏天炎熱氣候,是陽光最盛的地方。而地勢又低下,土地濕潤,因此霧露經常聚集,該地的人們,喜歡吃酸類和發酵腐熟的食品,其皮膚腠理致密而帶紅色,易發生筋脈拘急、麻木不仁等風濕類疾病,對其治療,宜用微針針刺。所以九針的治病方法,是從南方傳來的。
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濕,物產豐富。所以人們的食物種類很多而混雜,生活比較安逸,這里發生的疾病,多是痿厥寒熱(即傷寒病),這類病的治療,宜用導引(氣功)、按蹻(按摩)的方法。所以導引、按蹻的治法,是從中央地區推廣出去的。
從以上情況來看,一個高明的醫生,是能夠將這許多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患者得到適宜治療。所以治法盡管各有不同,而結果是疾病都能痊愈。這是由于醫生能夠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療方法的緣故。
一直以來,我對于讀書的態度都是比較隨性的,總是跟著自己的興趣走,覺得怎么開心怎么來,從來沒有太在意過讀書的方式和細節。然而,今天參加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之后,我的這種觀念悄然發生了變化。
直播課程一開始,雖然隔著屏幕,我依然被那種莊重而神圣的氛圍深深吸引。老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對待經典書籍的那種尊重和敬畏之情,讓我深受觸動。老師告訴我們,“讀書就要有讀書的樣子”,讀書不僅僅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在誦讀中醫經典時,我們要端正姿勢、神情專注,這樣才能盡量身心合一,真正領略到中醫經典的魅力。這看似簡單的動作要求,卻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專注與寧靜。當我挺直腰板,雙手捧書,用心去感受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時,我發現自己竟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書中的內容,仿佛跨越了時空與中醫圣賢面對面一樣,享受到一種久違的沉靜、喜悅。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讀書習慣,我不禁有些汗顏。我常常是躺在床上、窩在沙發里,隨心所欲地翻閱書籍,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姿勢是否會對視力、對頸椎造成不良影響,更沒有意識到讀書姿勢背后所蘊含的深意。而今天,在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老師的引導下,我學會了如何正確地坐直身體,如何調整呼吸,讓自己在誦讀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和平靜。
當然,最讓我興奮的還是對《醫學三字經》的學習。這部中醫經典著作以簡潔明了的三字句式,闡述了中醫的基礎理論和臨床運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易于記憶又便于理解。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字一句地誦讀,每一個音節都仿佛帶著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對中醫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
通過這次課程,我深刻認識到,讀書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種修養身心的過程。作為家長,我有責任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尊重經典、愛惜書籍。同時,我也希望在接下來的果雪兒少兒中醫經典誦讀課程中,繼續跟隨老師深入學習中醫經典,并和孩子一起探索中醫的奧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我相信,在這條道路上,我會收獲更多的智慧與成長,也會將這份對中醫經典的尊重與珍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一位家長。(果雪兒中醫經典誦讀工程:《醫學三字經》課程家長系列分享)
果雪兒少年兒童中醫啟蒙,依托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成果,以及依托中醫藥大學專家資源,面向幼兒園、學堂、企事業單位等機構提供系列中醫課程合作服務;面向家庭提供中醫兒童營、中醫少年營、中醫游戲班、中醫誦讀營等線上課程,以及提供走進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夏令營、中醫冬令營等。
咨詢聯系果雪兒少兒中醫啟蒙黃老師。
咨詢聯系黃老師:微信號“ guoyiqimeng ”(“國醫啟蒙”全拼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