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身披包袱的瓶子
可不是一件普通瓷器
從顏色、紋飾到器形
它處處藏著好兆頭
可謂是疊滿了“吉祥BUFF”
珊瑚釉描金團(tuán)鳳葫蘆瓶
高22.9厘米
口徑2.4厘米,底徑7厘米
以珊瑚紅釉為地
口沿描金
主體也搭配金色紋飾
紅火又富貴
這紅紅火火的富貴感
可是相當(dāng)來之不易
紅珊瑚屬有機(jī)寶石
色澤喜人,質(zhì)地瑩潤
自古便深受人們的喜愛
清·雍正 珊瑚紅釉雙耳爐 故宮博物院
為了復(fù)刻這種光彩奪目的紅色
明代中后期
景德鎮(zhèn)御廠的制瓷者
在原本礬紅彩瓷器制作的基礎(chǔ)上
創(chuàng)制出了珊瑚紅釉
清·雍正 珊瑚紅地粉彩牡丹紋貫耳瓶 故宮博物院
因?yàn)闊齐y
珊瑚紅釉瓷器
就有了“千窯一寶”的美譽(yù)
清·道光 珊瑚紅地白梅花紋蓋碗 故宮博物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
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
這件葫蘆瓶的主體釉上
以金彩描繪了
團(tuán)鳳、蝙蝠、纏枝番蓮、寶相花
等多種紋樣
一次性拉滿
“團(tuán)圓美滿、福祿安康”各種寓意
除了金色的紋飾
瓶身中間的綠色“蝴蝶結(jié)”
其實(shí)是用綠彩繪制的披衣包袱結(jié)
葫蘆瓶側(cè)面與背面
所以,它還是
清代非常流行的“包袱瓶”
清·乾隆 綠地粉彩包袱式瓶 故宮博物院
清·同治 粉彩描金包袱瓶 淄博市博物館
以錦袱包裹作為裝飾題材
始于清雍正年間
包袱瓶一般是在瓶身上
飾一凸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帶
諧音“包福”,寓意鎖住好運(yùn)
清·雍正 仿官釉包袱式瓶 故宮博物院
清·雍正 彩繪描金花果包袱式長方形漆盒,清宮舊藏,主要用于盛裝眼鏡和火鐮(包)。 故宮博物院
不同于瓶身“系”立體結(jié)的流行款
這只葫蘆瓶選擇低調(diào)炫技
用綠彩畫出飄逸系帶
讓紅金主調(diào)里跳出一點(diǎn)綠
厚重瓷器也瞬間靈動起來
論氛圍感,還得看古人!
葫蘆,一年生草本植物
不僅味道鮮美
還有藥用價值
更能做成器物乃至樂器
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
就已出現(xiàn)彩陶葫蘆瓶
也許,彼時黃河流域的原始先民
已經(jīng)開始將這種多籽藤蔓植物
看成是一種吉祥物
象征著多子多福
仰韶時代人面紋彩陶葫蘆瓶 陜西銅川博物館
瓷質(zhì)葫蘆瓶
早在唐代就已出現(xiàn)
也是在唐代
“葫蘆”這一名稱開始流行起來
唐 黑釉葫蘆瓶 山東博物館藏
唐宋時期
葫蘆瓶多為素面,造型簡約
到了元代
青花葫蘆瓶開創(chuàng)彩繪裝飾先河
南宋 龍泉窯粉青釉凸花瓷葫蘆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
明代,因嘉靖皇帝崇信道教
葫蘆瓶成為宮廷熱門器型
從道教來看
葫蘆諧音“福祿”
藤蔓綿長象征子孫昌盛
多籽寓意多子多福
明·萬歷 青花壽字葫蘆瓶 山東博物館
此時的典型樣式為上圓下方
體現(xiàn)天圓地方的道教觀念
有天地交泰之意
其成型難度遠(yuǎn)超正常的葫蘆器形
明·嘉靖 青花八仙人物紋葫蘆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
清代,葫蘆瓶繼續(xù)興盛
尤其到了乾隆時期
裝飾手法層出不窮
青花、粉彩、琺瑯彩等應(yīng)有盡有
清·乾隆 斗彩勾蓮紋“壽”字紋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
清·乾隆 松石綠地礬紅彩云蝠紋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
乾隆款鏨(zàn)琺瑯鑲玉葫蘆瓶 沈陽故宮博物院
除了最經(jīng)典的仿生葫蘆造型
雙聯(lián)、三聯(lián)和四聯(lián)等
連體式的葫蘆瓶
也成為常見形態(tài)
清·乾隆 粉彩三孔葫蘆瓶 山東博物館
清 天藍(lán)釉地描金彩纏枝蓮紋三孔葫蘆瓶 中國國家博物館
從仰韶彩陶到明清御瓷
葫蘆瓶承載著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這只疊加了“包袱”加成的
珊瑚釉描金團(tuán)鳳葫蘆瓶
簡直就是古代版的“福氣大禮包”
下次去博物館
千萬別忘了去沾沾福氣哦!
主理人:尹燕燕
設(shè)計(jì)統(tǒng)籌:呂文佳
策劃:張春曉 高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