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這家集出版、教育和學術研究于一體的文化巨擘,不僅是中國現代出版業的源頭,還是世界文明對話的樞紐之一。自1897年創立以來,從翻譯世界經典到整理中華古籍,從汲取世界新知到傳承中華智慧,商務印書館積極推動中華文明走向現代化、中華智慧深度參與全球文明對話與演進。
一方面,世界文明的汲取者。
1902年,商務印書館正式設立編譯所,通過翻譯、出版和傳播架起一座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文化橋梁。
中國傳統教育采用《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基礎讀物以及四書五經等科舉應試教材,在西學東漸的時代浪潮中亟待革新。商務印書館“以扶助教育為己任”,致力于編印新式中小學教科書,逐步塑造了近代中國人的基本認知框架。其中,1905年推出的《最新國文教科書》數月間即風行全國,后續陸續問世的修身、算術、史地、英語等教科書亦風行近10年,發行量達上千萬冊。
作為“清季輸入歐化之第一人”,嚴復的譯作是中國近代思想史的關鍵文本。甲午戰敗后,嚴復將西方經典原著熔鑄重構,以契合中國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時代之風。至1921年,《天演論》累計重印20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理念引發強烈震動,喚醒國人變革自強的意識。
受商務印書館邀請,林紓先后與合作者共譯180余種外國文學作品,將狄更斯、托爾斯泰、莎士比亞等世界名家經典大規模引入中國。這些作品通過政治制度、社會倫理和生活習俗的多維呈現,為世人打開了一扇瞭望世界的文化之窗。
創刊于1904年的《東方雜志》,是商務印書館的標志性刊物之一。該刊初創時期定位為綜合性文摘刊物,以“搜羅宏富、選擇精審”為編輯方針,全面反映海內外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1911年進行重大改革后,設置文學、歷史、哲學、理化等欄目,廣征名家撰述,博采東西論著,逐步轉型為綜合性的學術雜志。五四運動后再次進行重大改革,增設“世界新潮”“時論介紹”等專欄,兼容并包各派學說和社會新思潮。
與之形成雙壁的《小說月報》創刊于1910年,早期以刊載林紓翻譯的西洋小說著稱。五四運動后新文學蓬勃發展,該刊隨之進行徹底革新,奉行“于譯述西洋名家小說而外,兼介紹世界文學界潮流之趨向,討論中國文學革進之方法”的辦刊方針。從1921年起至終刊,共譯介39個國家300余位作家及其作品800余篇。從巴爾扎克到托爾斯泰,從現實主義到象征主義,世界文學佳作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傳播者。
1908年,商務印書館先賢發出“國無辭書,無文化之可言”之吶喊,繼而啟動《辭源》編纂工作。這是中國第一部將舊學與新知熔于一爐的新式辭書,致力于在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文明之間搭起橋梁。1915年出版《辭源》正編,1931年出版續編,1939年出版正續編合訂本,1983年出版修訂本共四卷,先后印行400多萬部,成為廣大文史工作者的案頭必備之書。
自1919年起,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和國內外公私收藏的善本為母本,陸續影印出版《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以及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百衲本《二十四史》集宋元明善本之大成,使孤本、珍本化身千百,避免文獻傳續斷裂,系中國近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1929年至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綜合性叢書《萬有文庫》,包括13種叢書,分裝4000余冊。其中,收錄“國學基本叢書”(兩集合計400種)、“學生國學叢書”(60種)、“國學小叢書”(60種)等。這些叢書將國學經典匯編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乃至大眾的國學根基,展現出文化守正創新的智慧。
商務印書館于1936年至1939年出版《中國文化史叢書》(40種),涵蓋中國政治、經濟、法律、倫理、科學和文藝等領域。這套叢書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筆,成為中國人文學科研究的奠基之作。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 曾一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學院 王璞)
原標題:《學林隨筆|這家出版社推出的教科書,在近代中國發行量上千萬冊》
欄目主編:王多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曾一璇 王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