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說,頂流大學的錄取,跟爸爸們組局是一個道理。今年的錄取都塵埃落定了,拿到錄取的別太得意,沒拿到的也別太沮喪。有時候學校不錄你,還真不是你的問題,頂流大學錄取有個不成文的全局機制。
就比如那幾所常青藤本科,大家都盯著呢。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的錄取原則是“33 制”,三分之一是學校推薦的三好學生類型,三分之一是各科的偏才好苗子,剩下的三分之一是有性格、學習不差,同時又有文體特長或者特殊經歷的學生。招辦考慮招生問題時,也會平衡和組合。你想想,這和爸爸組局是不是一個道理?得思考和平衡客人名單以及座位怎么排。
不光本科,碩士也一樣。每年都有一些有投行或者咨詢背景的從業者申請哈佛商學院 MBA,但很多會被刷掉。為啥哈佛要這么做?
因為它要把名額騰出來給工程師背景、制造業背景、創業背景的人。所以,被拒不是因為這些人不優秀,而是輸給了平衡。名額給了工程師、技術男,是因為學校對后者有需求,需要平衡,這就是全局。
其實可以理解為學校提前給這些人組隊了,把未來搞企業的創業者、搞規劃做建設的高管都招進來。接下來要是想干出點名堂,還得有搞推廣、賣產品、搞代言的,那就把體育明星、娛樂明星招進來。
最重要的是得有啟動資金,企業運作也得大把花錢,那就把搞金融的這幫人招上來,或者有些人本身就是資本,比如創一代的子女,那些已經打下江山的資本家、科學家也順理成章地進來。那未來成功變成世界五百強的概率是不是就更高了?
上面這些可不是無憑無據的猜測,用招生辦的行話來講,就是多樣性。學校對這個詞的解釋是,我們相信大學教育除了課堂,最重要的是把不同背景的優秀學生放在一起,讓他們彼此碰撞和學習。
所以,聽到這兒大家明白了嗎?咱們用以往小初高的慣性思維,比如拼成績、爭第一,名校不一定買賬。你覺得爭了這口氣就能拿到名校錄取?
但在英美頂流名校那里,人家就是要找不一樣的人來組這個局。你的優秀和別人太像了。所以有時候沒被錄取,真不是實力不夠,而是你這種類型的優秀沒名額了。如果理解了這種組局文化,反而有更多機會。因為只要硬件達到招辦標準,就可以和別人同場競技,怎么勝出?靠的就是和別人不一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