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走廊的長椅上,奶奶郭春蘭緩緩坐下,指節因用力過度泛著青白,那是剛才給患病的孫子誠誠做肢體按摩時留下的。她望著不遠處扶著墻壁練習站立的孫子,6歲的孫子膝蓋上還留著昨天摔倒時的淤青,而她自己的右腿此刻正像灌了鉛似的沉重,骨髓炎留下的舊疾在潮濕的春日里愈發疼痛,每走一步都像有根細針扎進股骨。圖為郭春蘭和孫子誠誠。
2019年誠誠出生時的喜悅恍如昨日,那時兒媳每次孕檢回來都笑著說“一切正常”,郭春蘭特意養了三只老母雞,想著等孫子出生后給兒媳坐月子補補身子。然而,生活總不盡如人意,孫子出生后,成長之路布滿坎坷。當別的孩子兩歲能喊“奶奶”時,誠誠只會用額頭抵著她的膝蓋發出含混的哼唧;別的孩子能跑的時候,誠誠還在她的攙扶下反復練習站立。圖為孫子誠誠。
日子一天天過去,誠誠滿6歲了,郭春蘭瞧著同村一般大的孩子都歡歡喜喜上了幼兒園,心里像貓抓似的著急。“咱也得送誠誠去幼兒園,孩子跟著老師和小朋友,進步能快些。”她跟兒子兒媳念叨著,隨后就帶著誠誠去了幼兒園。幼兒園老師仔細觀察誠誠后,委婉地告訴郭春蘭:“阿姨,這孩子目前的狀況,和其他小朋友差距有點大,可能不太適合直接入園,您還是帶他去醫院看看,做些專業評估和干預,這樣對孩子更好。” 郭春蘭心里“咯噔”一下,瞬間揪緊。兒子和兒媳在外打工,根本脫不開身,無奈之下,郭春蘭只能自己帶著孫子去醫院。
郭春蘭沒出過遠門,她擔心路途遙遠會迷路,天還沒亮,她領著孫子從家里出發,到了醫院掛號處排隊。長時間的站立讓她右腿僵直得幾乎無法彎曲,每挪動一下都鉆心地疼,可她只能強忍著,一點一點艱難地滑動。好不容易等到醫生診斷,當那句 “發育遲緩,建議立即康復治療” 傳入耳中時,郭春蘭只覺一陣眩暈。緊接著,她顫抖著撥通兒子的電話,兒子在電話那頭無奈地嘆息聲,仿佛一塊沉甸甸的石頭,狠狠地砸了下來:“媽,家里實在湊不出錢啊,老二還要交學費。”
那一刻,郭春蘭想起自己十二歲時的遭遇。當時,她沒錢醫治骨髓炎,只能用草藥敷在潰爛的腳踝上,疼得她在地上打滾,沒想到相似的苦難如今竟在孫子誠誠身上重演。為了給誠誠治病,郭春蘭拿出了攢了一輩子的棺材本,那原本是她打算留著給孫子將來娶媳婦用的。因為沒錢租房子,祖孫倆只能住在醫院里。一日三餐,全靠從老家帶來的米。她把菜幫子切碎,煮成蔬菜粥,自己只喝稀稀的米湯,把稠一些的粥喂給誠誠。煮粥的時候,她也不閑著,一邊給孫子揉著腳踝,一邊輕聲念叨:“誠誠真棒,等病好了,馬上就能追上小燕子啦。”
在康復科的理療室中,郭春蘭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個。別的家長正值壯年,身姿矯健,能輕而易舉地抱起孩子開展訓練,而她卻只能依靠助行器,艱難地喘著粗氣,努力幫誠誠做步態矯正。有一次,誠誠突然哭鬧起來,怎么也不肯配合,情緒激動之下,揮舞的小手不偏不倚打中了她的眼睛。淚水瞬間不受控制地奪眶而出,可郭春蘭哪顧得上疼痛,急忙用袖口擦干臉龐,輕聲哄著:“乖乖不哭,奶奶給你買糖人……” 實際上,她兜里那零零散散的幾張錢,還是撿了三天瓶子才好不容易攢下的。
最艱難的要數每月復查的日子。郭春蘭得攙扶著幾十斤重的誠誠爬上四樓,每上一級臺階,她的膝蓋就疼得像要被折斷,好幾次都險些跪在地上。她只能緊緊抓著樓梯扶手,一小步一小步地往上蹭。有一回,腳下一滑,她差點摔倒,千鈞一發之際,拼盡全身力氣用身體護住孫子。等到了樓上,她才發現手肘在樓梯角磕出了一個老大的血口子。晚上回到病房,她給自己上藥,這時傷口已經化膿了,可她看著那點錢,猶豫再三,連創可貼都沒舍得買。幾塊錢,對別人來說不算什么,可在她眼里,那夠誠誠喝兩天的牛奶了。
拖著滿是傷痛的身體,好不容易等誠誠熟睡后,郭春蘭打來一盆溫水,把發腫的雙腳泡進去,整個人陷入了長久的發呆。兒子和兒媳因為生活壓力,實在無暇顧及誠誠的病,自己辛苦半輩子積攢下的那點積蓄,面對誠誠高昂的治療費,簡直杯水車薪,連三個月都支撐不了。想到這,郭春蘭抬手揉了揉發酸的腰,目光不自覺地望向熟睡的孫子。她在心里默默念著:哪怕日子再苦,錢再難湊,只要每天能看到孫子進步一點點,自己渾身的疼痛,所有的付出,便都值了。原創作品,嚴禁任何形式轉載,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