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魏征,唐初杰出政治家,史上最有名的諍臣,深為唐太宗李世民器重。
據《貞觀政要》記載,魏征向李世民面陳諫議五十次,呈送奏疏十一件,一生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輔佐李世民共創“貞觀之治”。
這段時期呈現出一片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為唐朝盛世景象奠定基礎,故李世民和魏征成就后世傳頌的千古君臣佳話。
不過世人皆知魏征促成貞觀開明盛世,卻鮮有提及李世民成就魏征諍臣之名。
所謂良禽擇木而棲,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值此隋末亂世,魏征備經喪亂,仕途坎坷,“跳槽”多次,直至被李世民招募麾下才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留下一代良臣的千古流芳。
魏征的前半生:懷才不遇,顛沛流離
公元580年,魏征出生于巨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省晉州市)的一戶貧苦家庭。
在豪強士族壟斷社會政治資源的隋朝,普通農家子弟是沒有什么出頭機會的,但只有魏征雖守著清貧,卻有大志向。
年輕時的魏征喜好讀書,涉獵廣泛,對隋末時局有很深刻的認識。
由于隋煬帝窮兵黷武,大興土木,百姓不堪徭役兵役之繁重,揭竿而起,呼嘯山林,發起反隋起義,各地豪強割據自立。
魏征敏銳的察覺在王朝末年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之時,正是跨越階級的好機會,遂摒棄經史子集,研究縱橫之說,以圖施展才華。
617年,年近不惑之年的魏征輾轉至瓦崗起義軍首領李密帳下,由于魏征文筆出眾,很快從一幫大老出的行伍中脫穎而出,成為元帥府文學參軍。
但魏征不甘心止步于一個文書,斟酌良久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一個都沒采用。
618年,李密為爭奪洛陽,與王世充展開血戰,魏征趁機向李密的長史鄭颋建議:
“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死傷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占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
但鄭颋不以為然,后來李密果然被王世充擊敗,瓦崗軍潰散各奔東西,魏征投靠至河北竇建德,成為其起居舍人,但依然沒有得到重用。
621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關之戰中擊敗并生擒竇建德,收復河北,太子李建成聞聽魏征賢名,請他擔任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至此,魏征踏入唐朝權力核心,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可以說,李建成對魏征有知遇之恩。如果沒有李建成,魏征恐怕會永遠被埋沒。
魏征也很感激李建成,一心輔佐其保持太子大位,對抗秦王府。622年,竇建德舊部劉黑闥起兵,河北禍患再起,魏征提醒李建成:
“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
在他的建議下,李建成掛帥討伐劉黑闥,以圖立功,并趁勢結交山東豪杰。
在平定劉黑闥過程中,魏征屢次獻策,對俘虜及叛軍家屬寬大處理,從而瓦解劉黑闥叛軍的斗志,起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李建成也因此大獲全勝。
隨著唐朝統一戰爭接近尾聲,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皇位繼承權斗爭日益白熱化,魏征建議李建成驅逐李世民至他處,將他排擠出長安,但遭到李建成拒絕。
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誅殺李建成與齊王李淵吉,取得大唐統治權,而魏征也迎來人生的重大轉變。
唐太宗李世民給予魏征實現抱負的機會
政變不僅是政敵之間肉體上的摧毀,更是政治派系之間的廝殺,失敗的一方將遭到清洗,不管你曾經做過什么貢獻,立過什么功勞。
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殺盡了自己的兄弟侄子,甚至霸占了太子和齊王府的妻妾。
同時李世民也知曉魏征參與太子黨迫害自己的事情,于是派人把他帶來,質問其為何離間骨肉親情。
李世民這么問分明是把自己弒兄殺弟的責任推卸到魏征身上。聞言者都為魏征擔憂,但魏征卻不卑不亢的回答:
“先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的禍事了。”
有人分析魏征這么回答其實是告訴李世民自己非無才之人,只是沒有遇到賢明的君主。潛臺詞是只要重用自己,自己就能夠成就李世民。
李世民倒也豪爽,直接將其赦免,還授為詹事府主簿。李世民到底是聽了魏征的話才給他生存的機會還是一開始就沒打算懲處魏征?
小編傾向于后者,李世民作為一名卓越的政治家,在做任何事情前不可能不考慮后果,其實在審問魏征前就已有所考量,絕不會因為幾句話就改變自己的初衷。
而李世民接受魏征的原因很簡單,既可以掩蓋殘殺兄弟,體現自己寬大胸懷的一面;又可以利用魏征善于勸諫的優點,讓天下士人看到自己求賢若渴,善于納諫的一面。
對待大臣和宗室,哪個成就自己,哪個有威脅,李世民拎的很清,一切都是維護自身統治出發。
不久李世民擢升魏征為諫議大夫,命他安撫在河北的李建成、李元吉舊部,事實證明,李世民這一招棋走的很漂亮,有了魏征的樣板,河北的將領們都服從詔令,平穩度過了玄武門之變的政治風險。
626年八月,李淵禪位,李世民登基,年號貞觀,魏征被擢升為尚書左丞,成為李世民身邊最重要的臣子。
633年魏征改任侍中,負責門下省事,躋身宰相行列,執掌封駁權。
雖然門下省不掌管政務處理,但著實是一個高風險的苦差事,要知道在君主專制主義的封建社會,皇帝貴為天子,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而門下省的封駁就是變相減損皇權,得罪皇帝本人,所謂伴君如伴虎,哪天搞不好輕則罷官,重則掉腦袋。
但就是這么一個難干的位置,魏征一干就是十幾年,諫諍多達“數十余萬言”,次數之多,言辭之激切,態度之堅定都是貞觀朝以至后世歷代難以倫比的。
魏徵的諫諍涉及面很廣,上至朝廷軍國大事,下至李世民個人言行。
針對唐朝立國之初人口流亡、經濟凋敝、百廢待興的局面。
魏征建議與民休息,以靜為本,駁斥大臣封德彝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的說法。
在吏治方面,魏征力主嚴格考核官吏,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對于曾是秦王府幕僚貪污行為,勸諫李世民嚴厲查處,在選人用人方面,堅持揚長避短,把合適的人安插在合適的崗位。
同時魏征深知皇帝的行為思想對帝國和社會的安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不惜以身犯險,時刻提醒監督甚至批評李世民的言行。
他勸諫停止規模較大活動、營造宮殿,如貞觀六年(632年),官員請求李世民東封泰山,唯獨魏征不同意。
在他看來供頓勞費勢必疲勞百姓,遂規諫李世民以“亡隋為戒”,接受歷史教訓,居安思危,力戒驕奢淫逸。
在君主思想作風上,他規諫李世民要兼聽廣納,以防止貴臣壅蔽,下情不得上達。
因為魏征看來,帝王久居深官,視聽不能及遠,很難了解社會實際,只有兼聽納下,才能更好地掌握下情。
李世民欣然采納,甚至公開說:
“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
隨著承平日久,李世民稍有懈怠,節儉之風有所松弛,東巡洛陽時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有所責備,魏征便以隋煬帝楊廣為鑒,糾正李世民的思想。
除此之外,李世民為女兒長樂公主準備嫁妝禮數欲有所加,以及在宮中建層觀望昭陵,以緩解對長孫皇后思憶之苦,都被魏征叫停。
有時魏征上疏言辭激切,無所顧忌,批評之尖銳讓人難以忍受。而李世民作為一國之君,受萬民景仰,對于魏征的頂撞直言難免盛怒。
但魏征仍面不改色,以至于自己的威嚴也為之收斂。
有一次,李世民得到一只好的鷂鷹,將它置于臂膀上,遠遠望見魏征走來,便藏在懷里,而魏征站立許久,上奏朝政,鷂鷹最后竟被悶死。
雖然魏征言行多有沖撞,但李世民認識到他忠心奉國,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故對其進言多所采納。
有一次,李世民談到國內相安無事,四夷賓服,但自己仍“日慎一日,惟懼不終”。魏征回答:
“內外治安,臣不以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除此之外,魏征在十幾年里勸諫不勝枚舉,極大促進李世民的行動及施政。
貞觀之治,互相成就的明君賢臣典范
在魏征以及一班能臣良將的努力下,李世民任用賢能,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采取以農為本,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同時厲行節約,復興文教,完善科舉制度,對外平定邊患,穩固邊疆,使唐朝呈現出一片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經濟迅速發展的富庶繁榮局面。
643年,顛沛半生、案牘勞形十余載的魏征終于病倒,李世民親自到家中探視,君臣交談良久。
也許在此時,君臣二人才明白彼此對自己的重要意義,在砥礪前行的十幾年里,大唐國力蒸蒸日上,這是屬于李世民的成績,也是魏征實現其抱負的寫照。
魏征病逝后,李世民親臨其喪禮,為其廢朝五天,允許其陪葬昭陵。此后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現在魏征去世,我少了一面鏡子。”
可以說,魏征確實助李世民一臂之力,成就賢君之名。但李世民何嘗沒有成就魏征呢?
誠然,魏征是古今有名的諫臣,但李世民的開明才是他極言直諫的重要原因。
在一次與李世民的交談中,魏征也坦然回答:“陛下導之使言,臣所以敢諫,若陛下不受臣諫,豈敢數犯龍鱗?”
如果梳理一下魏征的過往,我們可以發現魏征是一名諍臣,卻不是君王的忠臣,魏征忠于的是江山,是社稷,無論誰坐在至高無上的龍椅上,魏征都是如此行事。
只不過李世民愿意給魏征這個機會,即便他曾是政敵的親信。試想若不是李世民,放在任何一個朝代,以魏征的耿直性格,恐怕早就死一百回了。
正因為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二人和衷共濟,集思廣益,上下同心,才開創貞觀年間諫諍成風的開明政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