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彭博社4月11日文章,原題:社交媒體的“大煙草時刻”來了彭博社最新推出的紀錄片《不能視而不見》講述了一些孩子在社交媒體的影響下發生悲劇后,父母將科技公司告上法庭的真實故事。該紀錄片揭示了許多父母已察覺到,社交媒體正在重塑孩子們的大腦,催生出一個注意力不集中、充滿社交焦慮的年輕世代。
同時,科技平臺在遏制這一切方面所作的努力遠遠不夠,甚至可能永遠不會真正有所作為。這一點,從臉書母公司Meta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的語氣轉變就能看出端倪。2024年1月,他曾在聽證會上面對這些父母說:“對于你們所經歷的一切,我深感抱歉?!比欢坏揭荒?,他就改口說:“我現在不再道歉了?!笔聦嵣?,他最近還削弱了臉書上的事實核查和內容監管機制。
當然,社交媒體公司此前也做出過一些積極改變。2020年,有社交平臺推出了“家長控制”功能,以幫助限制孩子使用時間;2021年,照片墻(Instagram)將青少年賬戶默認設置為私密。但許多人質疑,這些賬戶是否真的變得更安全。并且,這些做法仍無法解決算法結構這一核心問題。一些社交媒體平臺通過推送情緒化內容來提升參與度,讓數百萬孩子沉迷其中,有的最終被引向鼓吹厭女情緒的“男性至上”角落或宣揚不健康飲食的“骨感網紅”陷阱。而且,“有害內容在監管介入前被迅速傳播”的問題也沒有被解決。
盡管美國兩黨都希望解決網絡危害問題,但國會立法多年陷入僵局。因此,紀錄片中所呈現的家長發起的訴訟,可能反而更具成效。訴訟在上世紀90年代對抗煙草巨頭時起到了關鍵作用,當時一系列案件通過內部文件和證人證詞揭示,煙草公司有意制造上癮產品并隱瞞健康風險,導致公眾信任迅速瓦解,吸煙開始變得負面。類似的策略也許同樣適用于社交媒體,讓其在16歲以下青少年中逐步“失去吸引力”。
事實上,這樣的文化運動已經開始。喬納森·海特的《焦慮的一代:如何養育手機里泡大的孩子》等書籍,以及英劇《混沌少年時》的熱播,引發了強烈的公眾討論。盡管相關立法仍停滯不前,但這些文化產品正在推動變革。在英國,一個由家長自發組成的草根運動正迅速擴展——父母會組成群組,集體決定延遲孩子使用智能手機的年齡;澳大利亞則已經立法,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全面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注冊社交媒體賬戶,這項法律或許將在其他國家被效仿。英國的政策制定者也表示,他們將依據相關法律對違規科技企業實施重罰。與此同時,美國多個州正在推進“無手機校園”法案。
硅谷不會主動把孩子從上癮產品里解救出來,所以我們或許應該轉向另一個目標——讓社交媒體像上世紀90年代的香煙一樣,被孩子們認為“這并不酷”。當父母、學校,甚至青少年自己都開始主動遠離這些平臺時,大科技公司也別無選擇,只能被迫做出改變。(作者帕米·奧爾森,朱迪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