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浙江省級未來社區江南社區。 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攝
在烏魯木齊一處社區,老師們在為孩子們講解繪畫過程。 新華社記者 王 菲攝
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我國城市居民中平均約75%的時間在居住社區中度過;到2035年,我國有約70%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區。完整社區建設是好社區建設的重要抓手。
完整居住社區是指在居民適宜步行范圍內有完善的基本服務設施、健全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完備的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全覆蓋的物業管理和健全的社區管理機制,并且居民歸屬感、認同感較強的居住社區。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吳良鏞認為,社區不僅包括住房問題,還包括服務、治安、衛生、教育、對內對外交通、娛樂、文化、公園等多方面因素,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軟件,應是一個“完整社區”的概念。
目前,我國正持續實施完整社區建設。從2023年7月開始,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全國選取106個社區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在推進完整社區建設過程中,各地聚焦為民、便民、安民服務,及時解決居民反映強烈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完善社區服務設施、打造宜居生活環境、推進智能化服務、健全社區治理機制,讓廣大居民的社區生活更美好。
完整社區建設重點針對居民們“急難愁盼”的問題,社區設施日益完善。例如,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栗坪社區配套建成新市民服務中心綜合服務站、社區居委會辦公室、幼兒園、益童樂園、青春課堂、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圖書閱覽室、社區衛生服務站、警務室、微型消防站、科技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設施,配備綜合超市、社區食堂、郵政快遞服務站、中草藥市場、理發店、藥店、餐飲店等便民商業服務設施。
老人和兒童在社區中生活的時間更久,需要得到的幫助和服務也更多,很多社區都把解決好老人和兒童的期盼作為完整社區建設的重中之重。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昌安里社區針對社區兒童數量多的特點,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日間照料中心、親子友好空間、圖書閱覽室、書法繪畫室等6個功能室,室外配套建設足球、籃球等5類活動場地,并在社區周邊建設兒童公園,布設慢道系統和健身路徑。
“完整社區是城市更新行動的一個重要措施和手段,目標在于補齊養老難、托育難、停車難、充電難的短板并提升品質。社區是城市生活的細胞,這個細胞健康了,城市的生命體才能夠更加健康,也才能夠更好地為老百姓服務。”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
當前,數字化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為完整社區建設增添了動力。智慧社區建設不僅更便于社區管理,也讓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安全舒適。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云鷺灣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推進智慧安防社區建設,打造社區數智服務中心,新建120余個物聯網感知設備,涉及高空拋物、消防占道、電瓶車熱成像、環境監測等場景,提升感知預警、治安防控能力,讓社區更安全。
上海市長寧區江蘇路完整社區建設項目積極推進智能化服務。建設“愚園電臺”,為居民提供社區資訊,為社區企業、沿街商鋪提供產業信息,為紅色故事提供傳播平臺。通過實現與上級數字管理中心的數據互通,形成實時監測、智能預警、快速處置的閉環管理體系。做好“一網統管”系統銜接升級,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監測房屋安全隱患情況,拓展智慧物業場景,上線“一碼知小區”系統,實現物業服務功能再升級。
浙江工業大學中國住房和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虞曉芬告訴記者,智慧住宅、智慧社區作為房地產與互聯網結合的產物,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在給居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有利于加快推動房地產行業轉型升級,從單純的產品開發轉向生活服務,這可能成為房地產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全新增長點。
完整社區不僅要建設好,還要運營好,同時,還應破解資金籌措難題。在推進完整社區建設中,各地積極探索可持續運營機制。
例如,天津市濱海新區中新生態城第四社區積極推行社區中心可持續運營機制。社區中心由生態城投資公司負責一體化投資建設運營,包括公益性空間與經營性空間。其中,公益性空間建成后產權移交生態城管委會,由管委會社會發展局出資裝修與運營;經營性空間由生態城投資公司的專業運營子公司城資公司負責商鋪租賃、維護、安全管理等運營工作,通過經營性空間商鋪的收入來源反哺普惠性、公益性空間運營支出,實現社區運營資金平衡。
福建省廈門市東榮完整社區建設項目通過市場化運作,積極破解完整社區建設籌資難題。對項目改造工程和運營全流程整體發包,堅持運營前置,為28個無物業小區引進優質物業管理服務。通過工程利潤、公房運營利潤平衡物業虧損,實現微利可持續長效運營。拓寬籌資渠道,建立政府、市場、居民多方共擔機制,撬動社會資本超1200萬元,打破單純由政府財政兜底的局面。
住房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完整社區建設應摸清設施配套、環境建設、服務治理等問題短板;分清輕重緩急,制定完整社區建設項目清單,補齊養老、托育、健身、停車、充電、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場、“小修小補”點等設施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經濟日報記者 亢 舒)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