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端石邊角料制成的飾品。
程氏端硯第十四代傳承人程振業將白端石邊角料打磨成精美的手串和手繩等飾品。
清晨八點,肇慶市端州區白石村的石板巷里,鑿石聲如古老的鐘擺,敲打著千年不變的節奏。
57歲的張師傅正俯身在一塊巴掌大的老坑石上雕刻蝙蝠紋樣。程氏第十四代制硯傳人程振良和兒子程朗正在使用DeepSeek輔助設計一款關于“梅花”主題的端硯圖紙和詩句。
刀鑿聲與激光雕刻機的嗡鳴,傳統工坊與文創展廳的燈光,在白石村交織成一首變奏曲。端硯——這座“中國硯都”肇慶的金字招牌,正在千年石脈與Z世代的碰撞中,尋找新的生存密碼。
守藝人
“純手工”
仍是端硯的靈魂
端硯和歙硯、洮硯、澄泥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是四大名硯之首,它具有石質堅實、潤滑、細膩等特征,發墨好,不損傷毛筆毫。2006年5月20日,端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白石村位于肇慶市端州城區以東,村里制作端硯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加上村里名硯和名師不少,奠定了白石村作為“端硯第一村”的地位。每戶人家門前的端硯石料堆如小山,有些村民的住宅也同時是端硯的作坊和門店,門前、廳堂里也能看到制硯人埋頭刻硯的場面。
“端硯的雕刻,易學難精,做精以后還要自己設計圖案、不斷創新和提升。”肇慶市端硯協會會長梁善說。
“我們白石村的羅、郭、蔡、程這四大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做端硯的。”程氏第十四代制硯傳人程振良說。程振良的經歷代表了白石村端硯世家子弟的常見軌跡。他生于1972年,從小就看著長輩做端硯,13歲跟隨父親及祖父程四、叔父程文學習制硯,程振良不出意外地走上了制硯之路。
程振良的端硯廠位于緊挨著白石村的東如村,規模算是較大的了,程振良自己開設的程良端硯文化藝術館也在這里。說是廠子,其實也用不到什么機器,多數工作都是手工雕琢和打磨。“純手工”仍是端硯的靈魂。“機器雕的硯臺,藏家一眼識破——沒有‘活氣’。”
活氣,源自石頭與匠人的共鳴;也源自匠人善于在傳統技藝上的創新。比如程振良精心為北京奧運制作的套硯《水之韻·圓之夢》《鳥巢硯》,獲得了上海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優秀作品選金獎。
“我喜歡去跟這些石頭交流對話,我發現每塊石頭都有自己的氣息,我們匠人應該突出它的特點,賦予它自有的生命力,所以我其實沒有刻意去拿它做成什么,我只是把它放在一邊,放到一定時候它自然會告訴我靈感。”程振良說。
接力棒
高校培養端硯工藝美術雕刻人才
“現在好的端硯,是賣了一塊少一塊,這石材還是我以前攢的。”57歲的張師傅拿著一塊還在制作的硯臺說,以前一塊巴掌大小的“老坑“端硯石材售價可能不到百元,而今卻漲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據悉,端硯石材蘊藏于廣東肇慶市的斧柯山和北嶺一帶,經過1300多年開采,資源已近枯竭。為保護資源,1999年,肇慶市政府停止老坑開采;2000年,又全面停止對其余名坑的開采。端硯進入“純庫存加工”時代。
“2004年,肇慶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硯都’稱號,自此,端硯文化產業走上迅速發展的黃金軌道。”梁善介紹,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肇慶已逐步形成以“硯坑—硯村—硯島”為載體,集生產、展示、科普、鑒定、拍賣、銷售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聚區。目前,肇慶市端硯產業上下游環節相關企業2200多家,從業人員約1.2萬人,產品覆蓋國內并遠銷日韓及東南亞地區,端硯綜合產值近40億元。
“我覺得當前制約端硯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不是端硯石材的稀缺、價高,而是人才和創新。”梁善說,端硯制作,要求懂技藝、美學、設計,端硯發展,需要懂市場、銷售和宣傳。
據不完全統計,肇慶現有各類端硯人才約780人,其中,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1人,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文房四寶專家等41人。梁善曾經擔任過肇慶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在他的推動下,2012年肇慶學院美術學院成人教育開設了藝術設計專業端硯雕刻方向,這是全國第一個以硯臺設計與雕刻制作納入高等學府的嘗試;2014年,肇慶學院已經開始工藝美術(雕刻方向)本科專業,主攻硯雕、木雕、玉雕、竹雕,全面對接肇慶傳統產業。
“有了人才,還要思考如何能讓人才留得住?”梁善說,“我們高校培養的(端硯)學生創新沒問題,技術也懂,但是為什么留不住。因為熟練的師傅一個月可以做三四塊硯臺,而我們的學生可能只能做一塊,收入太低了。”梁善表示,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破壁者
邊角料變耳環、冰箱貼等文創產品
一群年輕人正將端硯拽入Z世代的視野。
每天上午,程氏端硯第十四代傳承人、“硯玉玲瓏”品牌創始人、80后程振業一如既往出現在工作室,挑選打磨白端硯石材料,最近,他又在忙著構思新產品。“白端石產自肇慶七星巖,石質細膩、光滑溫潤、潔白無瑕。在今年的廣府文化廟會上,我們的白端石耳環、八卦硯吊墜、AR交互硯臺這些,都很受歡迎。”程振業把原本可能被廢棄的邊角料變成了精美的手串和手繩等飾品,使得白端這一珍貴石材的價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程氏第十五代制硯傳人、程振良的兒子90后程朗則專注“邊角料經濟學”。他將廢棄石料制成冰箱貼,將端硯的圖紋拓印做成扇子、書簽、明信片等文創周邊。“這些還只是摸索,去年,我們用端硯石的邊角料做了一批貓爪冰箱貼,放在景區銷售,挺火爆的。這款硯臺冰箱貼是2.0版本了。”程朗拿出一個方形的硯臺冰箱貼說。程朗還要負責對接程良端硯文化藝術館的研學業務,“最近在考慮能不能推出一個端硯的DIY產品,銷售給有興趣的端硯愛好者。”程朗說。
伴隨創新而來的也有爭議。端硯變成耳環、吊墜、冰箱貼、鐘表——那還是端硯嗎?
梁善認為,這種跨界的創新不僅讓端硯產業開辟了新賽道、迸發出新活力,更對端硯石材的再用和促進產業就業等方面,起到很大的幫助,引導更多的年輕端硯人探索創新之路。
微評
千年端硯“破壁”新生,傳統技藝找到現代表達
千年端硯,正站在傳統與潮流的十字路口:老匠人張師傅伏案雕刻蝙蝠紋樣時,程振業正將白端石邊角料打磨成“許愿珠”,程朗則用硯石拓印制作國潮冰箱貼。這場“破壁”實驗,是端硯求生本能的外化——當老坑石資源幾近枯竭,當“十年磨一刀”的匠人精神遭遇流量時代的速朽焦慮,唯有創新能讓千年技藝續命。
然而,當端硯化作耳墜、鎮紙甚至AR交互裝置,其作為“文房雅物”的核心價值是否被稀釋?答案或許藏在“度”的拿捏中。程振良與AI合作設計梅花硯,程振業將廢棄石料變身高定飾品——這些嘗試證明,真正的傳承不是復刻傳統,而是讓古老基因找到現代表達。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蔡雯 通訊員 伍翠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