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那年,在徐州工作生活了28年的張莉,回到了家鄉南通,分到了張芝山派出所工作,接管了培德和通海兩個村,繼續做她喜歡的社區民警工作……
張莉,52歲,南通市公安局蘇錫通園區分局張芝山派出所第七警務區社區民警,17歲參軍入伍,31歲轉業到了徐州市公安局,成為了一名社區民警。
在徐州,張莉的管片是老城區的一片居民區。管片面積不大,“下社區連自行車都不用,繞著走一圈也就幾步路”。
就是在這個小小的社區里,張莉完成了從通信兵到社區民警的角色轉變;也在走街串巷的每一步腳印里,感受到了當社區民警的成就感——被轄區群眾記掛,直到現在徐州的社區群眾有事兒還習慣性地給她打電話;被組織認可,連續幾年因為工作優秀被嘉獎,光是三等功就拿過好幾個。紛繁復雜的社區工作,在張莉眼里成了一份樂趣,“我喜歡跟社區群眾聊天,喜歡做社區民警!”
45歲那年,“喜歡做社區民警”的張莉,帶著對家鄉的眷戀,回到了南通,分到了張芝山派出所工作,接管了培德和通海兩個村,繼續做她喜歡的社區民警工作。
1
心涼
那時的南通對她來說是陌生的。從17歲參軍入伍,到后來轉業工作,張莉在徐州工作生活了28年,比在南通還長。但這其實并沒有難到張莉,畢竟做自己喜歡的社區工作。
但現實卻給她狠狠澆了一盆冷水。
“這么遠,又這么大,當時心蠻涼的。”張莉第一次下社區,是社區副所長送她去的。從所里到村里,20分鐘的車程,越開路越偏,越開心越涼。“村書記拿地圖指給我,哪里是界河,哪里是新建的廠區,我腦子里一片空白。”
一片空白的還有基礎臺賬資料,廠區是新建的,入駐的百十來家企業,連一份名單都沒有,張莉感覺到了難。
但知難不畏難。企業就一家一家跑,村里的路就一圈一圈的轉,張莉每天就泡在社區里。“現在腦子不空了,說到什么地方,都有數了。”
有一回,轄區一個棉紡廠著火,值班民警和消防隊員及時趕到撲救。對轄區“有數”的張莉第一時間想到,這個廠里還接著煤氣管道。于是立即聯系了現場處置人員,及時疏散了周邊的圍觀群眾,也為消防隊員安全撲救提供了重要線索。
從空白,到有數,怎么做到的?
“其實也沒什么特別的技巧,就是跑得多了,聯系得多了。”
2
朋友
聯系得多了,朋友也多了。
剛到南通的時候,張莉是孤獨的,曾經的戰友、朋友都在徐州。但現在,張莉把村干部、網格員、企業的聯絡人……都處成了朋友。
朋友之間,就愛聊聊天。大家喜歡找張莉聊天,張莉就把手機24小時開機。有時候周末在家接到電話,她就一邊做家務,一邊開著免提聊。張莉也喜歡跟大家聊,“聊著聊著,就能聊出好多信息來。”
轄區有個村民,張莉下社區的時候,總會來找張莉聊幾句。可最近幾次下社區,張莉都沒見到他,于是便給這位“老友”打去電話關心。閑聊中,“老友”提到了自己母親的房子最近出租了,住了十幾個工人。“你看,這不就是一個群租房信息嘛!”
如今,大數據對基層基礎工作的支撐越來越精準,“網眼越來越小,能幫我們撈住很多信息。”張莉說,但“鐵腳板”不能停,常走動,才更親。
3
揉面
跟群眾親了、近了,工作也好開展了。
村里面最容易鬧矛盾的就是界址糾紛,本來好好的鄰里,常常吵得不可開交。但只要張莉出面,大家都還是“給面子”的,也愿意聽她一句“勸”。
至于怎么“勸”,那也有技巧:有時候要“分”,給雙方單獨做工作;有時候要“合”,把雙方的訴求都擺上臺面;有時候只是傾聽,用傾聽幫助化解雙方怨氣……“沒什么條條框框,也不是法官判案,要分誰對誰錯,更多時候像是揉面,讓雙方達到某一種平衡……”
說到這里,張莉停頓了一下,隨后微微一笑,“其實我沒什么工作法,就是喜歡干社區,做的也都是些很普通的事,還是不要采訪我了……”
采訪手記
張莉沒有工作法嗎?
我覺得是有的——打基礎時的“走”,摸信息時的“聊”,調糾紛時的“勸”……不都是她在21年社區生涯中摸索、沉淀下來的“工作法”嗎?
可其實沒有工作法又如何呢?
“喜歡干社區”的她,一定會在遇到難題時傾力而為,在點滴細節上用心用情,在平凡歲月里不輟耕耘……熱愛,便可抵萬事之難。
專欄閱讀
來源丨江蘇警方編輯部 南通公安
編輯丨王琪珺
審核丨張可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