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工作人員給古籍包裝出庫。本報通訊員攝
4月17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工作人員正為次日開展的“晉國垂棘——中華古籍里的山西先賢”展覽做最后的準備。恒溫恒濕的展柜里,一部傅增湘題跋的明影抄宋刻本《史記集解》靜靜躺著,泛黃的紙頁上,裴骃的注疏在冷光源下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在等待與千年后的讀者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山西博物院從12萬冊館藏圖書中遴選出的50余部、近500冊古籍善本,即將完成從“庫房珍藏”到“展廳主角”的華麗轉身。這是博物院首次舉辦古籍專題原創展覽,其中五分之一的善本系首次公開露面,堪稱一場典籍界的“星光盛典”。
走進二層臨展廳,四個單元如四扇時光之門依次打開:戰國時期的《荀子·勸學篇》書頁前,“青,取之于藍”的名句在燈光下清晰可辨,仿佛能聽見稷下學宮的瑯瑯書聲;唐代王勃《滕王閣序》的明代刻本前,“落霞與孤鶩齊飛”的行楷筆意灑脫,讓人瞬間夢回“初唐四杰”的豪情年代;最引人駐足的當數清代徐繼畬《瀛環志略》,泛黃紙頁上的“地球”二字與世界地圖,默默訴說著這位三晉先賢開眼看世界的勇氣。
“古籍是最脆弱的文物,紙張的pH值、溫濕度變化都會影響其壽命。”透過展柜玻璃,策展人賈少敏向記者介紹背后的“守護密碼”,展柜內在隔絕霉菌的同時,還要用低照度冷光源避免紫外線傷害;與古籍接觸的每一塊襯墊,要經過72小時有害物質釋放檢測;在運輸過程中,采用氮氣填充的防震箱,確保這些“紙黃金”毫發無損。
在古籍知識科普區,互動屏上動態演示著古籍的“五臟六腑”:魚尾、版框、諱字等專業術語化作生動圖示,配合山西名人年譜長卷,讓觀眾讀懂“頁頁皆學問”的深意。賈少敏指著《三國演義》刻本說:“當看到關云長單刀赴會的繡像時,你會突然明白,原來羅貫中筆下的忠勇,早在這些雕版里就埋下了文化基因。”
展覽的巧妙之處在于將古籍還原為“人”的故事。從荀子的思辨、王勃的才情,到羅貫中的筆墨、徐繼畬的視野,每一部典籍都是一位山西先賢的精神畫像。當觀眾在《資治通鑒》書頁前停留時,不會想到這是司馬光在涑水河畔“日力不足,繼之以夜”的心血;看到《唐會要》,便想起陽城人楊紹復在長安編纂唐代典章的身影——這些沉睡在典籍中的名字,在展廳的燈光下重新變得鮮活。
“古籍不僅是文物,更是解碼山西的鑰匙?!鄙轿鞑┪镌涸洪L王曉毅介紹,“當我們在《爾雅》中讀到‘晉,進也’的釋義,在《資治通鑒》里看見三家分晉的記載,就會明白,這片土地的文明基因,早就寫進了這些泛黃的紙頁里?!?/p>
據了解,展覽時間為4月18日到5月19日,預計每天將有數千名讀者走進這座“典籍圖書館”。當指尖撫過展柜玻璃,當目光掠過千年墨痕,每個人都能在這場特殊的“閱讀”中,聽見歷史的心跳,觸摸到三晉文明的精神脈絡——這,或許就是世界讀書日最動人的打開方式。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