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025年4月16日,美國媒體《紐約時報》披露一則驚天消息:以色列已制定攻擊伊朗核設施的計劃,試圖使伊朗研制核武器進度推遲至少一年。這一計劃并非新近才有的構想,而是早在2005年就已制定,由時任以色列總理沙龍批準,并利用以色列基內格夫沙漠的納塔茲核設施進行了模擬訓練。計劃的核心是采用特種兵突擊的方式,由特種兵突擊隊和F-15戰機協同作戰,先轟炸再潛入,在“未受抵抗”的情況下拆除核設備,然后撤離。
以色列的“突襲”野心與現實困境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似乎對這一計劃充滿信心,認為以色列特種兵可以以“某種方式”進入伊朗,避開防空系統,深入內陸數百公里,最終安全降落在伊朗核設施處。然而,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飽受批評,被認為成功的可能性太低。伊朗一直對核設施進行嚴密的保護,并派了重兵把守,以色列特種兵想要突破重重防線,難度可想而知。
據美媒報道,以色列與美國官員討論了相關作戰計劃,美國官員初步表示,如果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外交努力失敗,美國不會阻撓以色列對伊朗動武。但這一表態并非美國對以色列的堅定支持,而是出于一種模糊的外交策略。畢竟,美國與以色列在對伊朗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美國不愿意為了以色列與伊朗開戰。
特朗普緊急叫停:美以矛盾公開化
就在以色列計劃最早在2025年5月對伊朗核基地發動突襲之際,美國總統特朗普緊急叫停,成功阻止了這一計劃。這一舉動標志著美國與以色列在伊朗問題上的矛盾公開化。特朗普正在試圖與伊朗談判達成一項限制其核計劃的協議,而且是在數月之內,很可能就是在以色列預定的襲擊時間前后。
美媒《紐約時報》評論道,以色列需要美國的援助,不僅是需要保護以色列免受伊朗的報復,還涉及確保襲擊取得成功。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最近直線距離超過1000公里,如果要打擊核設施,相當于打擊約2000公里外的目標,超過以色列現役作戰飛機的作戰半徑。沒有美軍直接參與,以色列想襲擊伊朗幾乎不可能。
美以分歧背后的戰略考量
美國與以色列在對伊朗問題上的分歧,并非簡單的軍事行動分歧,而是深層次的戰略考量。美國國力出現了衰退,不得不采取戰略收縮,放棄烏克蘭已明確,還擺出退出歐洲的意圖。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不愿意為了以色列與伊朗開戰,以免陷入更深的戰爭泥潭。
以色列則不同,其對外政策一直是以強硬對強硬,一點談判的余地都沒有,對伊朗更是“喊打喊殺”多年。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在內政上遇到不少問題,多次面對反對派的圍攻,如今在巴以戰爭背景下,反對派就是想拉他下臺。為了保持自己的總理之位,內塔尼亞胡只能讓以色列處于戰爭狀態,否則和平到來之日,也是他下臺之時。
歷史教訓與現實困境
美國不是沒動過對伊朗的動手的心思。1980年時,美國就試圖派遣特種部隊進入伊朗,任務代號“鷹爪行動”,試圖解救在伊朗人質危機中被扣押的美國人質。然而,當時在沒有遭遇任何伊朗軍隊攔截的背景下,美軍居然因天氣和人為操作原因就先損失了4架重型直升機和一架C-130運輸機,可連伊朗首都德黑蘭的門都沒進去。這一慘痛教訓讓美軍一直在試圖避免重蹈當年覆轍,能不動手就盡量不動手。
如今,以色列試圖拉美國參戰,一旦美國與伊朗開戰,以色列就可以安心當個配角,等于以色列挑事,美國負全責,最終把美國推入火坑之中。這種做法不僅不道德,而且極不現實。美國對伊朗雖有優勢,但絕非實力強大到可以讓伊朗直接簽投降書,弄不好要“賠了夫人又折兵”。
和平談判:美伊關系的新希望
現在特朗普正在極力推進與伊朗進行談判,美國和伊朗在2025年4月12日在阿曼進行了第一輪會談,正在準備在本周舉行第二輪會談。不管會談如何,這都向和平解決爭端的方向發展。
伊朗一直聲稱,自己的核項目為和平目的,只是以色列和美國不相信,堅稱“伊朗正在企圖研發核武器”。不過,這個問題并非不可解決,只要美國肯重新回到“伊核協議”框架內,就有確保伊朗不獲得核武器的辦法。只是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退出了該協議,如今重新談判的難度可想而知。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