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預測疾病、基因編輯改寫生命的今天,一本用竹簡寫就的醫學典籍正在全球掀起閱讀熱潮。
據某電商平臺數據顯示,最近一年,這本書的銷量同比增長210%,其中35歲以下讀者占比達62%;
在國家圖書館的借閱數據中,這部成書于兩千多年前的古籍,近五年的年借閱量同比增長 18%,而在某網的古籍銷售榜單上,白話解讀版長期穩居養生類書籍前三。
哈佛大學醫學院圖書館的借閱記錄顯示,這部中國古籍的借閱量連續三年穩居東方醫學類榜首。
這本書就是2000年前的“舊書”——黃帝內經。
那么一本上千年前的舊書,為什么時至今日還依然被那么多的人認可呢?
2019 年,38 歲的 IT 工程師陳先生,在連續加班三個月后突發心悸,24 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頻發室性早搏,西醫診斷為 “心臟神經官能癥”,建議服用抗焦慮藥物。
偶然間,他在朋友推薦下讀到《黃帝內經》中 “心主神明,過思則傷脾及心” 的論述,試著按 “午間靜坐養心、晚餐加食小米蓮子粥健脾” 的方法調理,三個月后,心悸發作頻率下降 70%。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在浙江某中醫院的門診記錄中,近些年因 “情緒性軀體不適” 就診的患者中,62% 接受過基于《黃帝內經》理論的情志調理方案,有效率達 85%。
就連好萊塢影星格溫妮絲?帕特洛,也在其創辦的健康網站上提及,通過《黃帝內經》的 “四季飲食法” 改善了長期的消化問題,稱這部中國古籍是 “東方的生命密碼”。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發表獲獎感言時特別提到:“《黃帝內經》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的記載,為現代研究提供了關鍵線索。”
英國劍橋大學2022年的研究證實,《黃帝內經》中描述的經絡走向與人體筋膜網絡高度重合,其關于“氣血晝夜運行五十周”的記載,竟與人體生物鐘基因PER3的調控機制驚人契合。
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診室里,醫生通過分析患者脈象與節氣變化的關系,使糖尿病前期干預有效率提升至78%。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醫專家張伯禮曾說:“《黃帝內經》不是躺在故紙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當代人生活中的健康智慧。”
當現代醫學面臨慢性病高發、亞健康普遍的困境時,這部古老典籍正以驚人的生命力,重新進入大眾視野。
無論基因編輯如何改寫生命密碼,無論人工智能如何模擬人類思維,真正的健康之道,始終存在于對生命規律的敬畏與順應之中。
這或許解釋了,為何在量子計算機運算的轟鳴聲中,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案頭放上一本《黃帝內經》——它不僅是一部醫書,更是一把打開生命本質之門的永恒鑰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