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周辰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郁郁蔥蔥的春天,杭州城北的一棵樹在這個季節悄然“火”了,不僅朋友圈刷屏、有博主在各平臺曬出打卡照,還有橙友在橙友圈發帖分享,據說因為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家都叫它“明朝那棵樹”……
這棵樹并不在景區,也沒立著什么顯眼的介紹牌,只是靜靜地站在路邊,默默守著村莊,守著苕溪邊的風雨流轉。這幾天它忽然走紅,我們也決定去一睹真容。
導航“瓶窯鎮宋家頭”,到瓶窯后,沿著前程路繼續一直往西,抵達苕溪南路后再向南前進幾百米,遠遠便能望見一棵枝繁葉茂的參天古樹,這便是走紅的明朝那棵樹。
藍天下,它像是一位靜默的守望者,佇立在天地之間,枝丫舒展如傘蓋,斑駁樹干需五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走近看,樹上掛有“浙江古樹名木”牌子,上面寫著樹齡為565年,但掛牌時間是在2018年。也就是說,今年,它572歲了。
“我們從小就在樹下玩耍,但說起這棵香樟的來歷,真沒人說得清楚,都是明朝的事了。”崇化村黨委書記王林富說。
在合并成崇化村之前,古香樟樹在的村叫“柏樹廟村”。
“原來我們村叫柏樹村,后來修了個廟,便被人稱為‘柏樹廟村’。我們推測之前應該有棵比古香樟更老的樹,不然肯定就叫‘香樟村’了。”62歲的原柏樹廟村村長宋水洪說。
在村民眼里,這棵香樟一直是村子的一部分。
“小時候它底下還有個大洞,人都能鉆進去,后來樹長大了,底下的洞就被升高的土掩住了。”宋水洪邊說邊指著樹腳,“你看現在地面都比原來高了一米多。”
這棵香樟不僅年紀大,生命力也異常頑強。“它經歷過兩次生死關頭,一次是1976年大寒潮,當時周圍的樹幾乎都凍死了,它也死了一大半,但后來竟然自己‘復活’了。”
還有一次,是1998年。“它內部是空心的,那年不知為何忽然著火了,像煙囪一樣往外冒煙。多虧消防及時趕來堵住洞口,才撲滅了火。結果你看,它又活了下來。”
說話間,宋水洪掏出了一把卷尺,“大家都習慣了這棵樹香樟樹的存在,對它的了解還真的不多,連到底多粗都不太清楚,我今天特意來量量。”
他一邊說,一邊和幾位村民一起忙活起來,有人扶尺子,有人做標記,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熱鬧鬧地圍著這位“古老的朋友”。最終測得這棵香樟樹的周長為6.3米。
據余杭區林水局統計,整個東苕溪沿岸現存堤塘古樹共23株,其中瓶窯有3棵。
翻檢古籍,可以找到它的“前世”:據《苕溪運河志》記載,香樟植于明景泰年間(約1453年)。當時東苕溪多有水患,為了護堤固岸,當地百姓選種香樟等根系發達的樹種,遍植塘堤。或許,這棵香樟,便是彼時“以樹護水”的產物。
這棵香樟不僅僅是樹,它的年輪里,刻著的是余杭百年治水的軌跡。
從東漢陳渾開鑿西險大塘引水入苕溪,到唐宋年間不斷加固堤壩,再到1949年后,余杭不僅對大塘壩體進行多次整修加固,還創造了“百米一人”的巡塘制度,再到如今汛期的智慧防控體系……古香樟見證了苕溪的每一次變遷。今年4月,西險大塘達標加固工程正進入最后沖刺階段,防洪標準將從百年一遇提升到二百年一遇。
樹下那群人
對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們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棵樹,更是村莊的根,是歲月的見證者,是溫暖記憶的容器。
我們來一起聽聽樹下這群人怎么說——
“這樹,是我們的根!”
65歲的姚阿明,是原柏樹廟村書記。在他的記憶里,以前附近村民喜歡在樹上掛紅布條祈福,每到初一、十五還會燒香,祈求古樹保佑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現在邊上的小房子里還供奉著土地神呢,還時常會有老村民自發來拜神祈福。”
姚阿明回憶,在離古樟樹不到一百米的地方,有個叫老毛的人開了家小店,這是當時全村唯一的小賣部,大家都來這里買醬菜、油等雜貨,人來人往,這棵大樹也成了村里熱鬧的中心。
姚阿敏曾照料這棵樹整整六年,從2017年到2022年。“以前都是我們村里來管,我經常要給它除草、施肥。”他笑著說,如今雖然由相關部門接手管理,但村里人對這棵樹的關心卻一點沒少。“上回有根枝丫掉下來,村民紛紛趕來看情況,還有人第一時間打電話給相關部門,生怕這棵陪伴大家多年的老朋友出事。”
他記得,以前這里都沒有路。到了1987年、1998年和2002年,村里陸續拓寬了道路,很多人也外出發展。但環境卻一年比一年好,小孩子們也愛在古樟樹下玩耍,歡聲笑語成了樹下最溫柔的陪伴。
“這樹,是我們村的根。”姚阿敏說。
“我們在樹下相識相愛!”
對于住在瓶窯鎮上的姚惠坤和俞慧娣夫妻倆來說,他們的記憶深處,這棵500多歲的古香樟是抹不去的風景。
姚惠坤自小就在這古香樟附近長大,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每天上學放學,都與這棵大樹相伴。那時的古香樟便已十分粗壯,四個人合抱都圍不攏。
“那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放學以后到學校邊上的小店,買糕餅、糖果吃。老板叫老毛,人特別和善,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姚惠坤說。
姚惠坤本以為,他和樟樹的故事就止步于此,沒想到了70年代,當時正好18歲的俞慧娣來到了村里,在大樟樹下教起了語文和數學,隨后,兩人在媒人介紹下相識、相愛。
兩人結婚后,盡管一天到晚為農活忙碌,常常披星戴月而歸,但偶爾也會在樹下漫步。
后來,這棵古香樟成了旅游打卡點,許多年輕人慕名而來拍照。而他們也才從林業部門的認證中得知,這棵相伴多年的大樹竟有著500多年的歷史。
因為樟樹附近有他們的田地需要打理,他們還是會經常回到樟樹旁,和年輕時一樣忙碌著農活。最開始是帶著他們的女兒一起去,如今還要帶著孫女一起去。
樹還是那棵樹,只是樹底下的人變多了,他們倆變老了。
“我在樹下開了村里第一家理發店!”
“那時候我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就琢磨著學點手藝養家糊口。”今年68歲的金梅德是柏樹廟村的老村民,上世紀70年代末,他在古樟樹下開了村里第一家理發店,店里就是一把椅子,一塊鏡子,幾把剪刀和梳子。
“那會兒理個頭才1毛8分錢。”金梅德說,那時候村里人日子過得緊巴巴,一塊豆腐3分錢,一盒火柴2分錢,理發圖的就是便宜實在。他每天能接五六個顧客,雖然不多,但足夠維持一天生活。“鎮上理一個頭要2毛5,貴些,年輕人愿意去鎮里,老年人都在村里圖個方便。”
“這棵樹陪著我們村走了太多年了,我的第一份營生,也是從它腳下開始的。”金梅德望著那棵依舊枝繁葉茂的老樟樹,眼中滿是感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