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形形色色的古裝影視劇中,“誅滅九族” 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刑罰,常常如一道沉重的陰影,籠罩在劇情之上。但在真實的歷史畫卷中,真正被施以誅九族之刑的案例,實則屈指可數(shù),宛如夜空中罕見的流星。
時光回溯到公元 613 年,隋煬帝雄心勃勃地開啟了第二次征伐高句麗的征程。楊玄感,這位隋朝名將楊素之子,肩負著糧草押運的重任。然而,在戰(zhàn)爭最為膠著的關(guān)鍵時刻,楊玄感卻做出了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 —— 起兵反叛。那一刻,戰(zhàn)場局勢風云突變,隋煬帝不得不緊急停止進攻,匆忙回師平叛。要知道,楊素為隋朝的建立與穩(wěn)固立下了汗馬功勞,隋廷對楊家也是恩寵有加。楊玄感此舉,不僅打亂了征伐高句麗的全盤計劃,更如一把利刃,刺痛了隋煬帝的尊嚴與野心,令其怒不可遏。
楊玄感兵敗身死之后,等待他的是極為殘酷的懲罰。他的尸體被殘忍地分尸,曝于眾人眼前長達三日之久,隨后又被剁成肉塊,付之一炬,化為灰燼。而他的九族,也未能逃脫這滅頂之災(zāi),紛紛倒在了劊子手的屠刀之下,一時間,鮮血染紅了大地,親族的哭喊聲仿佛還在歷史的長河中回蕩。
無獨有偶,在明朝的歷史舞臺上,大儒士方孝孺也遭遇了一場慘絕人寰的災(zāi)難。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后,欲登皇位,便要求方孝孺為其撰寫詔書。方孝孺乃一代大儒,秉持著忠誠與正義,堅決不從,甚至不惜以死明志。朱棣惱羞成怒,竟下令誅滅方孝孺十族。這第十族,更是將方孝孺的學生和朋友也牽連其中。據(jù)史料記載:“九族既戮,亦皆不從,乃及朋友門生廖鏞、林嘉猷等為一族,并坐,然后詔磔于市,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謫戍絕徼死者不可勝計。” 一時間,腥風血雨籠罩著南京城,方孝孺一案牽連之廣,堪稱歷史之最,無數(shù)無辜之人因此喪命,成為了皇權(quán)斗爭的犧牲品。
相較于誅九族,夷三族的刑罰似乎更為常見,韓信、彭越等名將皆未能幸免。那么,倘若在古代遭遇這牽連滅族的大禍,那些可憐的親戚們究竟該何去何從?他們又能否從這必死之局中成功逃脫呢?
花錢買命與接受宮刑
在漢武帝時期,法律的天平似乎出現(xiàn)了一絲微妙的傾斜。據(jù)史料記載:“漢文帝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漢武帝始臨天下,使犯法者贖罪。” 這意味著,犯罪之人若被判死刑,竟可以通過花錢來贖回自己的性命。倘若囊中羞澀,還有另一條充滿屈辱的求生之路 —— 接受宮刑。
飛將軍李廣,這位威震匈奴的英雄,也曾面臨生死抉擇。一次戰(zhàn)斗中,他不幸被匈奴所俘,然而憑借著精湛絕倫的武藝和高超的射技,李廣奇跡般地從匈奴軍中殺出一條血路,成功逃回了漢營。可即便如此,打了敗仗的他,按照嚴苛的法令,依然要被斬首。好在李廣家境殷實,他拿出重金,贖了自己一命,最終被貶為平民。想象一下,當李廣得知判決時,心中該是何等的無奈與掙扎,那沉甸甸的金子,仿佛是他生命的救贖,卻也帶著無盡的苦澀。
或許,那些被牽連的親屬,在面臨滅族之災(zāi)時,也曾懷揣著一絲希望,試圖用金錢來換取生存的機會。但這希望,猶如風中殘燭,能否實現(xiàn),全要看犯罪者罪行的嚴重程度、當時法令的具體規(guī)定,以及那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心情。若是皇帝心情稍好,大發(fā)慈悲,或許這些牽連者還有一線生機;可若皇帝龍顏大怒,那等待他們的,恐怕就只有死神的召喚了。
公元前 99 年,李陵帶著僅有的 5000 步兵,毅然決然地前去挑戰(zhàn)匈奴騎兵,在浚稽山,雙方軍隊狹路相逢。李陵的士兵們雖人數(shù)處于絕對劣勢,但個個英勇無畏,且戰(zhàn)且退,竟殲滅匈奴騎兵萬余人。然而,終究寡不敵眾,李陵最終被俘虜。司馬遷聽聞此消息,出于對李陵的理解與同情,在漢武帝面前為他說了幾句公道話。這一舉動,卻如同點燃了火藥桶,引得漢武帝雷霆震怒,當即下令要斬殺司馬遷。
依照當時的法令,司馬遷并非沒有生機,他可以花錢買命,雖然官職肯定保不住,但至少能保住一條命。可司馬遷身為太史令,平日里醉心于歷史編纂,兩袖清風,哪有那么多錢財來贖命。在生與死的邊緣,司馬遷痛苦地掙扎著,最終,他選擇了接受宮刑。那是一種怎樣的屈辱與無奈,為了完成《史記》,為了心中的理想,他不得不承受這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
從這些故事中不難看出,即便有法令規(guī)定,可若皇帝心意已決,被牽連的親屬想要活下去,談何容易。不過,命運有時也會開一些意想不到的玩笑,倘若官府捉拿的時間稍長,而此時又恰好碰到大赦天下,那這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人,或許就能抓住這一線生機,宛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
逃跑或叛逃求生
當死亡的陰影如烏云般籠罩,逃生的本能會驅(qū)使人們不顧一切地尋找出路。面對滅族的牽連,逃跑,似乎成了那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古代的世界,宛如一個巨大而神秘的迷宮。通訊極為不便,皇帝一聲令下,等傳到地方,可能數(shù)月已經(jīng)過去。而且,那時的交通主要依靠馬匹,速度緩慢。這一切,仿佛為逃跑者提供了一線生機。想象一下,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被牽連的親屬們匆忙收拾行囊,趁著夜色,向著深山老林的方向狂奔而去。他們心中充滿了恐懼與迷茫,但求生的欲望讓他們不敢停下腳步。
可逃進深山,就真的安全了嗎?吃飯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為了生存,一些人選擇了落草為寇。他們嘯聚山林,劫富濟貧,雖然過著刀口舔血的生活,但至少能保住性命。
方孝孺被滅十族的悲劇,就像是一場殘酷的鬧劇。朱棣雖然下了狠手,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卻因牽連人數(shù)眾多、情況復雜而漏洞百出。方孝復,方孝孺的親戚,就因為被流放戍邊,幸運地被編入軍籍,從而撿回了一條命。由此可以想象,在方孝孺眾多的親戚中,必定有人憑借著機智與運氣,成功逃脫。否則,在萬歷年間,釋放因方孝孺獲罪的后裔時,又怎會有一千多人呢?
逃跑,也是需要技巧的。在漢唐這樣疆域遼闊的朝代,在國內(nèi)當逃犯,猶如在茫茫大海中漂泊的孤舟,隨時可能被風浪吞沒。于是,一些人便將目光投向了國外。漢朝時,匈奴的地盤或許能成為避難所;唐朝時,突厥的領(lǐng)地也許是個容身之處。李陵,這位悲情的將領(lǐng),被俘后被迫留在匈奴。漢武帝得知后,盛怒之下殺了李陵全家,從此,李陵再也無法回到故鄉(xiāng)。但在匈奴,他卻能確保自己的安全。或許,那些被牽連的親屬,若能逃往國外,憑借一技之長,真的有可能在異國他鄉(xiāng)開啟新的生活,保住自己的性命。
逃脫之難與連坐制度的黑暗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被夷三族、誅九族之人,所犯之罪大多是謀反、叛變等十惡不赦之罪,而這些命令往往直接來自皇帝。皇帝的指令,就如同高懸的利劍,執(zhí)行力極強,效率極高,讓人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
各朝各代,為了牢牢掌控百姓,都建立了一套較為全面的戶籍制度。秦朝的戶口登記表上,籍貫、身份、人數(shù)、年齡等信息一應(yīng)俱全。官府就像拿著一張精準的地圖,按照籍冊抓人,輕而易舉。明朝更是規(guī)定,農(nóng)民不得擅自離開自己的土地,否則將受到嚴厲責罰。這一道道枷鎖,緊緊地束縛著人們的手腳,讓逃跑變得難如登天。
想象一下,當朝廷官員得知滅族的消息,準備展開抓捕行動時,那些被牽連的親屬們,可能還在田間勞作,對即將到來的災(zāi)難渾然不知。古代交通不便,消息傳遞緩慢,等他們知曉時,或許已經(jīng)來不及逃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官兵破門而入,將他們帶入無盡的黑暗。
連坐制度,這一從周朝就開始延續(xù)的殘酷統(tǒng)治手段,就像一條無形的繩索,緊緊地勒住了無數(shù)人的咽喉。它不顧親情,不論是非,將無辜之人卷入罪惡的深淵。直到 1905 年,這一黑暗制度才逐步被廢除,終于,那壓在百姓心頭數(shù)千年的巨石,開始緩緩移開。但它所帶來的傷痛與恐懼,卻永遠地刻在了歷史的記憶之中,成為了人類文明進步道路上的一道深深的傷痕。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