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翟欽奇
圖①:蒙古族繡娘在參加技能培訓。朱文哲攝圖②:用樺樹皮制作的鄂倫春族傳統民居造型工藝品。本報記者 翟欽奇攝圖③:達斡爾族少年帶游客體驗傳統曲棍球競技。鄭 明攝
核心閱讀
蒙古族刺繡,于絲線之間將一門技藝繡成一個產業;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技藝,將樺樹皮做成盒、包、船,古樸而時尚;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賽事火熱開展,增色文旅融合……
內蒙古自治區大力推進北疆文化建設提升行動,加強各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讓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鮮亮,不斷煥發新的光彩,助力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
蒙古族刺繡——
一個旗,數萬人從事相關產業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的一處蒙古族刺繡產業園內,一名老人在幾十名繡工中尤為顯眼。只見她全神貫注,繡布舒展、銀針飛舞間,一棵五角楓圖案漸漸浮現。
人稱“草原繡娘”的白晶瑩今年62歲,是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推進組組長。她從小看著長輩們刺繡,醉心于此,后來練就了嫻熟的刺繡技藝。
蒙古族刺繡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案多為自然景觀,寓意吉祥如意、幸福美滿,體現草原民族的文化傳統。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起源于圖什業圖刺繡,是蒙古族刺繡與漢族、滿族、藏族等民族刺繡技藝融合的產物。2021年,蒙古族刺繡(圖什業圖刺繡)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擴展名錄。
“這批訂單繡品有200件,準備發送到北京。”白晶瑩指著一批繡有精美吉祥紋樣的布袋介紹,“大家手藝越來越嫻熟,比預定時間提前兩天完成了。要是在幾年前,可達不到這樣的速度。”
2016年,科右中旗出臺系列政策,加快推動非遺代表性項目產業化,蒙古族刺繡技藝是其中的發展重點。也就是那時,白晶瑩被確定為“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繡扶貧計劃”推動者。
從一門技藝到一個產業,轉化過程并不容易。“對于農牧民來說,刺繡是生活的點綴,很少有人想過靠它致富。”白晶瑩回憶,那幾年自己深入蘇木、嘎查,傳授刺繡技藝,介紹市場前景,同時也將訂單分發給農牧民。
經過努力,越來越多的農牧民參與到蒙古族刺繡產業化發展當中,涵蓋圖案設計、訂單制作、網絡銷售、市場開發的刺繡人才團隊逐漸形成。
“目前,全旗有數萬人從事蒙古族刺繡相關產業,包括漢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等,其中大學生有300人,服務型人才230多人,覆蓋了眾多農村牧區。”白晶瑩介紹,蒙古族刺繡產業發展態勢良好,近3年,全旗年均培訓2000人,共有3000多名一級繡工實現靈活就業,年均銷售額200萬元。
鄂倫春族樺樹皮制作技藝——
一間工坊,一年吸引5萬多人次體驗
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位于大興安嶺腹地。那里最具特色的樹,還要數樺樹。
“樺樹是鄂倫春族獵民的老朋友,樺樹皮是獵民們最重要的生產生活物資之一。”鄂倫春自治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姝萌介紹,樺樹皮制作技藝在鄂倫春族游獵生活中傳承千年,承載著鄂倫春族的文化與智慧。
2006年,樺樹皮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當地的部分傳承人嘗試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結合,融入素描、油畫技法,古老技藝開啟時尚轉型。
“目前,全旗直接從事樺樹皮制作的手工藝人超100人,涵蓋設計、制作、銷售等環節。間接帶動就業超500人,涉及運輸、培訓、電商運營等關聯產業。”姝萌介紹,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及文旅融合,當地已形成以非遺工坊為核心、多業態協同發展的樺樹皮制作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0萬元。
在位于阿里河鎮的鄂倫春自治旗樺樹皮制作技藝非遺工坊,何英埋頭刻畫著作品。只見她左手按住一塊樺樹皮,右手拿著被削尖的狍角,裁剪、縫制、刻畫……約30分鐘后,一個樣式古樸、紋飾精美的樺樹皮盒子就完成了。
今年48歲的何英是鄂倫春族人,也是樺樹皮制作技藝旗級代表性傳承人。“樺皮碗、水桶、盆、盒等制作相對容易,適合游客親手制作。”何英說,去年工坊的非遺制作體驗參與人次超5萬,人均消費超800元。
工坊四壁展示著各類樺樹皮制品:小到盒子、碗,大到箭囊、樺皮船等。“我們在傳統工藝基礎上,探索現代材料與樺樹皮拼接,開發出豐富的產品。”何英說,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一個現代風格的樺樹皮包,賣出了數萬元的價格。
隨著產業發展,樺樹皮的需求量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兼顧生態環保。“一方面,樺樹皮的來源可以利用庫存和進口,另一方面,為了讓樺樹林更好發展,每年也要清理一批樺樹,這些樹產生的樺樹皮,滿足了大半需求。”鄂倫春自治旗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振濤說。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一場比賽,門票收入約25萬元
啪!毛球飛過球門,得分了!場下響起熱烈的喝彩和掌聲。
嫩江畔,一場曲棍球賽正在村頭的空地上激烈進行。兩隊隊員揮舞木質球棍,擊打著由獸毛制成的小球。
這里是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莫旗是國際曲聯認定的“曲棍球名城”、中國曲棍球協會認定的“曲棍球之鄉”。在莫旗,曲棍球競技的歷史非常悠久,現在仍然流行。
2006年,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莫旗曲棍球訓練中心副主任孟立志介紹,球棍由根部彎曲、枝干挺直的柞木加工而成;球主要有木球、毛球、火球3種,其中火球主要用于夜間運動,以樺樹上的白菌制成,殼硬內空,球上穿通數孔,注入松明,點燃后煙火不熄。
1976年,我國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隊在莫旗組建。約半個世紀里,莫旗為各個省隊培養運動員、教練員500多名,其中200多名運動員、30多名教練員入選國家集訓隊。
“我們依托深厚的民族傳統和文化底蘊,通過現代化的系統規劃和頂層設計,帶動莫旗曲棍球取得新發展。”莫旗教體局副局長苗春英說,“目前莫旗有4所曲棍球試點幼兒園,還設立了30多所曲棍球后備人才學校。”
訓練、研學、比賽……近年來,莫旗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曲棍球活動,激發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2024年9月,男子曲棍球亞洲冠軍杯賽在莫旗舉行。莫旗推出“跟著賽事去旅行”文旅系列活動,進一步挖掘民族特色旅游資源和品牌。賽事舉辦期間,日上座率均在85%以上,實現門票收入約25萬元。烏蘭牧騎專場文藝演出《曲棍球的故鄉》等3場文旅活動,吸引市民、游客近7000人到場觀看。
“去年,全旗接待游客149.34萬人次,旅游收入超22億元。”莫旗文旅局副局長敖曉利說,“今年,莫旗還要舉辦多場曲棍球全國比賽,希望帶動更多游客來莫旗,一邊觀賽,一邊感受這里的民俗文化、美景美食。”
版式設計 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8日 07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