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界法師講解
《受戒須知》,諸位法師慈悲,諸位新戒,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請放掌。
這一堂課,學人跟大家要討論《受戒須知》。這個課程有兩個主題要跟大家研究:第一個就是我們為什么要受戒?身為一個佛弟子,當我們受了戒以后,這個戒體到底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加持力?這是第一個就是講到“受戒的功德”。第二個應該如何來受戒?當我們發心要受戒,也來到了這個戒壇,應該要怎么樣來觀想,才能夠納受如法的戒體,應該如何來受戒?我們這堂課主要是兩個重點。
佛法的人生觀,簡單的講就是一個“緣起論”。“緣起論”把它開展出來是兩個重點,一個是“諸法因緣生”,一個是“諸法因緣滅”。所以這個法的生滅,其實背后是有它的因緣。我們從修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我們的命運,痛苦慢慢的減少,安樂慢慢的增加,這是我們的希望。但是這樣子,這種離苦得樂的背后,是有因緣才能夠生起,所謂的因緣當然就是“業力”。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命運,必須改變我們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增加我們的善業,減少我們的過失。
那么我們想減少我們的過失,就要知道為什么我們會造這個業?這個業是從哪里來的?從唯識的角度,我們會造一個行為,表示我們有這樣的希望。當一個人,他心中的愿望是追求人生五欲的快樂,就很容易造殺盜婬妄的罪業。如果我們一個人真實的希望追求無上菩提,你就很容易造戒定慧的業力。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由我們的希望創造出來的。我們在無始劫當中對生命的認知不同,所以每一個人累積很多很多不同的希望,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個人會造不同的業力。
其實受戒,它的一個基本觀念就是改造我們對生命的愿望,把我們過去的愿望,改造成一個新的愿望,我們愿意“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的一個愿望,怎么樣把你這樣的三大愿望,在你心中建立起來,這就是我們受戒的基本思想。
在《菩薩瓔珞經》上說,“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于佛家,以戒為本。”我們剛開始來到三寶,是一份信心,但是我們對生命的希望,對生命的看法沒有改變,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是不斷的變化、退轉。但是你真正要在三寶的功德如實的安住,必須要受戒,因為你真實的發起了菩提本愿,才能在三寶真實的安住下來。所以這個三寶的受戒,就表示你在三寶有一種安住的作用,“住三寶海,以戒為本。”這個地方我們是把戒的觀念說出來,受戒就是改變你對生命的希望。
基于這樣的主題,我們看今天的講義。我們今天可以比較詳細的,來把這個戒法的含意,還有它的一個納受的方法,做一個說明。
將釋此義,大分為五,我們把《受戒須知》分五個主題。
第一個、戒之含義。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佛陀為什么要制戒?佛陀當初在制戒的時候,真實的目的是在哪里?這個講到戒的含義。
第二個、受戒理論。那么當我們受了戒體以后,這個戒體在我們心中到底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影響,它對我們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一個牽動的作用,講到“受戒理論”。
第三個,戒體相狀。這個戒體的相狀,包括了因地的相狀和果地的相狀。在因地當中,我們應該怎樣來“緣境發心”,來“納受戒體”?在果地上來說,當這個戒體在內心如法成就了以后,它會產生一個什么樣的功能作用?這個地方講因相和果相。
第四個,觀想方法。當我們過幾天會登上戒壇,我們心中面對十師乃至于二十師的所緣境,我們應該怎么樣觀想才能夠去納受戒體,這是講方法。
第五個,結示勸修。我們把前面的整個受戒的功德跟受戒的方法,做一個全盤的總結。
這個課程就以這五個主題來跟大家研究。 一、戒之含義
我們看第一個主題:戒的含義。這個地方有三段的說明,我們先看第一段。請合掌:
《業疏》云:“戒是警意之緣也。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這段是道宣律祖的開示。這段主要是說明佛陀當初是為什么因緣而制戒?簡單的講,佛陀制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戒是警意之緣也”。這個“警”就是警覺的意思。警覺在我們的心中在產生作用的時候,其實是兩種的作用:第一個是反省的作用,第二個是調伏的作用。我們加以說明。
第一個,反省的作用。
我們一般人內心當中沒有受戒,我們是不受約束的,所以我們的心跟人事的因緣接觸的時候,那么假設生起了煩惱——貪瞋的煩惱,就會去造這個罪業,可能造殺生、或者偷盜、或者邪婬等等。當我們依止煩惱去造業的時候,我們不可能去發現我們自己有過失,不可能。因為一般人缺乏反省的作用,我們很容易看到別人的缺點,但是很難看到自己的缺點。
當我們受戒以后就不一樣了,你心中的戒體,會把你向外攀緣的心把它拉回來,回光返照,不斷地檢查你的身口意。你說一個受戒的跟不受戒的差在哪里?你說你受了戒,你還是犯錯。沒錯,但是他犯了錯以后,他受了戒體,他真正有得到戒體的人,他會怎么樣?當他內心有過失的時候,會觸動他的戒體,而產生一種反省的作用,他會自我反省。當煩惱這個生滅法消失了以后戒體開始發動,他開始反省自己:我剛剛講錯了什么話?我剛剛做錯了什么?這種警覺的功能,就是他當初有如法的受戒,得到戒體的一個警覺的功能,第一個,反省的作用。
第二個,調伏的作用。
當我們發現過失以后,我們的戒體會進一步的產生一種“增上慚愧”。這種慚愧心會告訴我們,我們自己在佛前、在三寶的面前許下誓愿:“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以這三種本愿當作我生命的一個指標。現在違背我的誓愿,所以產生增上慚愧的時候,這種慚愧心就會去開始對治,調伏你的過失,讓你的過失慢慢地減少。
所以,佛陀制戒的本意就是在我們心中創造兩種功能:第一個是反省的功能,第二個是調伏的功能。這個就是“戒是警意之緣也”。這段是一個總說。
這以下我們把佛陀制戒的含義再開展出來:
以凡夫無始,隨妄興業,動與妄會,無思返本。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凡夫內心的相貌,說我們凡夫的內心是什么情況呢?我們習慣性“隨妄興業”。從唯識的心理學上說,我們一個人會造業,他一定有煩惱才會造業;他要不起煩惱不可能造業;他可能起貪煩惱、瞋煩惱。那么他好端端的為什么起煩惱呢?他一定先打妄想。妄想在《楞嚴經》上,叫做一種虛妄的想像。比如說,我們在黑暗當中看到一個繩子,它本來是個繩子,但是你看到這個繩子以后,產生一種虛妄的想像,你認為它是蛇,心中出現了蛇的影像,這個就是妄想,然后你會采取錯誤的行動。
你看我們平常跟人相處,我們很容易發現自己有妄想。你跟某甲的感情特別好,他做錯什么事情,你認為這是應該的,正常。你跟某乙的感情不好,同樣的事情出現在某乙,你會認為這個人真糟糕。為什么同樣的人事因緣在你心中出現,你會產生不同的想法呢?這個就是一種虛妄的想像。所以我們一個人會造業,就是有煩惱,煩惱就是一種不平等,你認為他跟他是不平等,這個不平等就是一種妄想產生的。我們本來是一個一真法界的平等法界,但是你產生妄想以后,生命產生變化,變成有可愛的東西,不可愛的東西,所以你產生追求跟產生排斥的想法,這個時候開始起煩惱開始造業。
我們很難去抗拒我們的妄想,這習慣性的。但是所有的煩惱根源,就是你會產生虛妄的想像,你才會生起煩惱,然后才會造業,這是我們凡夫的問題,只有四個字“隨妄興業”。所以我們很難去回歸到我們的清凈的本性,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這怎么辦呢?
是以大圣,樹戒警心,不得墮妄,還淪生死。
那么慈悲的佛陀和智慧的佛陀,他看到我們凡夫內心當中最嚴重的一個毛病,就是“隨妄興業”,而我們對妄想根本沒有抗拒的力量,所以佛陀為了幫助我們去抗拒妄想,就樹立了戒法。當我們受戒了以后,在心中創造了一個警覺的功能,仰仗這個警覺的功能去對治妄想,在我們生命當中產生一種“返妄歸真,離苦得樂”的效果。
我們講一句實在的話,今天要不是透過受戒,我們很難去抗拒妄想,很難,所以這個受戒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方便。你透過這樣的一種如法的緣境發心以后,產生一種警覺的功能,當你平常沒有事的時候,你不感覺它的存在,但是等到煩惱罪業生起的時候,它會生起一種跟煩惱罪業抗拒的力量,“不可以,不可以這樣做”。你講出“不可以”,那種念頭是怎么來的呢?就是一種警覺的功能,也正是你戒體的作用,這個就是佛陀他慈悲制戒的本意。
我們經常會看到佛陀在律上,或者在經典上,贊嘆持戒的功德。“名譽及利養,死得生天上。”今生成就一種名譽利養,來生成就人天的果報。但事實上,當你深入的研究唯識學以后,其實佛陀的制戒并不是在人天福報,這是兼帶的作用;佛陀制戒的本意在創造一種警覺的功能,佛陀是為了圣道而制戒,這一點我們希望能夠清楚。這個地方講到佛陀制戒的本懷。
我們看下一段有一個問答,把這個持戒和修善作一個簡別。好,我們請合掌:
問:一切善作盡是戒不?
答:律儀所攝善作名戒,自余十業,但單稱善,不名為戒。
我們知道了,持戒是成就人天安樂的福報,那我們去做一般的慈善事業,比如說放生、布施,也能夠成就人天的福報。我們常說持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惡修善。你說一般的宗教,一貫道、基督教,他們也在斷惡修善。那當我們一個受了戒的佛弟子,在斷惡修善的時候,跟一般的宗教徒在斷惡修善的時候,是相同還是不相同?這個地方提出,持戒跟一般的慈善事業是不是相同。提出這個問,我們看律祖的回答。
他說是“律儀所攝善作名戒”。所謂的戒,它的標準是佛陀所制定的律,戒律和威儀,這個才是戒,必須是佛陀所制的。你看世間的圣賢,孔夫子、耶穌基督,他也制定了很多的修善的法則,但是這樣子不能稱為戒,一定要是佛陀所制的,那么其他的十善業只能夠稱為善法,而不能稱為戒法。所以戒法的意思是要佛陀親口制定的,這個地方是簡別善法。這樣子講,到底戒法和善法有什么差別?再看下一段就講得更清楚了,我們把它念一遍:
《濟緣》——“戒有二義:一、有本期誓,二、遍該生境。余善反之,故不名戒。”又:“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凈,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凈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凈行絕,乃至佛果。”
這個地方就把持戒和修善,提出兩點的不同。我們看講義。
持戒和修善第一個不同,它是“有本期誓”。我們前面說過,受戒就是建立一個生命新的希望,就是你心中有一個愿望。我們修行當中沒有愿望,你很難抗拒煩惱;因為你沒有愿望,你沒有設定一個未來的目標,你做什么都可以。一個人沒有設定一個未來的目標,很容易被現在的因緣所迷惑。持戒的人,心中有一個明確的一種增上的愿望,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一般的慈善事業沒有這種情況。
你到了菜市場,看到這些刀下的眾生,突然間生起了惻隱之心,把它買下來放生,這個叫做善法。但是當這件事情做完以后,你心中那種愿望消失掉了,你這個愿望只是由境的刺激才產生的;當這個外境消失的時候,你要修善的愿望就自然消失掉了,它沒有恒常的存在你心中,所以這個不能叫戒體。戒體是“有本期誓”,你心中經常存著一種愿望,這個地方就說明,我們在持戒的人心中增上的愿望,是念念相續的一種堅固的力量。這個是第一點。
第二個“遍該生境”。這個“遍”就是普遍,它普遍含該整個眾生的境界。我們一般的修善,有它特定的對象。你看你對某甲布施,但是你對某乙要布施很困難。我們一般的修善很難去遠離妄想的引導,我們一般都是不平等,很難平等,不平等你的所緣境就有特定對象。
但是持戒不能有特定對象,你說你不殺生,你是對人不殺生,對螞蟻也不殺生,對整個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都不殺生。所以你那個不殺生的功德,來自于一種平等的、廣大的所緣境,這一點一般的修善是做不來的。因為你修習善法,一定是有一個特定的對象,你很難抗拒這種不平等的對立的思考,很難抗拒。
所以我們說持戒和修善:第一個,你心中經常存在一種增上的誓愿。第二個,你的所緣境是普遍廣大的。而這兩種的力量,在一般的修善里面是不能出現的,所以它們不能稱為戒。這個地方是講到因地的不同。以下說明它的結果有所不同。
這個持戒跟修善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先看第一種情況。假設有一個人,他心中不持戒,也就是說他心中根本沒有受戒,一般的一個善人。換句話說,他心中根本沒有產生警覺的功能,來抗拒心中的妄想,但是他偶爾也會生起一個慈悲心來做慈善的事業。那么他雖然造了慈善事業,內心當中“多貪不凈”,他不能抗拒他的妄想,經常心隨妄轉,所以“以利求利,惡求多求”。他即使積集了善業,但是他的妄想的引導,會讓他追求世間這種五欲的快樂。他所修的善業,會被他的煩惱所染污,“故使來世受不凈果”。他既然生命當中沒有增上的愿望來攝持他的善業,所以他所做的善業,被不清凈的愿望所攝持,就招感不清凈的果報。
這以下說明,什么叫不清凈的果報呢?“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比如說他到了畜牲道去,它是一只牛或者是羊,或一只豬一只狗,但是他的善業使令他得到美好的飲食,安樂的飲食;但是他得到安樂飲食,他不是一種諸天的人天的這種尊貴的飲食,而是卑賤的飲食,但對他來說也是安樂的果報。這是說明他在修習善業的時候,他不能夠有清凈的誓愿的攝持,所以變成一種不清凈的果報。
假設我們在修習布施的善業,又有持戒的攝受,這樣子呢“既絕惡求”,我們內心當中“有本期誓”,有一種清凈的愿望。這種善業得到清凈愿望的攝持,就能夠產生清凈的果報。這個地方講“乃至佛果”,這個“乃至”就包括了人天、二乘、菩薩和佛果,整個五乘的功德。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持戒,表面上我們在修習善法,但是我們的因地和結果都是不一樣。
龍樹菩薩在《智度論》,他在《持戒品》講一個公案,值得我們參考。他說在這個佛世的時候,在北印度的喬薩羅國,有一個大商主,這個大商主他領了五百個商人,到大海去取寶。在整個取寶過程當中非常的順利,就把寶物取回來了。商主非常歡喜,他就把珍寶拿一部分來供養當初的國王,就是喬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波斯匿王這個時候就舉辦一個盛大的慶祝宴會,就把他所有的夫人都請出來,把珍寶賞賜給他的夫人,這個波斯匿王他當初有八千個夫人,他就請侍者把八千個夫人都請出來。
那個時候的第一夫人就是末利夫人,她因為當天受持八關齋戒,她沒有參加。當然波斯匿王就很生氣了,他說我今天舉辦這么盛大的一個慶祝的宴會,你都敢不參加,太不給我面子了。他要那個侍者再去請一次,但是末利夫人又第二次拒絕參加。波斯匿王就非常生氣,拿著刀劍要去殺害末利夫人。但是當波斯匿王到達末利夫人的寢宮的時候,他看到末利夫人身相端嚴,光明巍巍,這個時候他那個瞋心馬上消失,反而生起恭敬之心。這就是我們講“相由心生”。
波斯匿王就問末利夫人說,你今天是修什么法門,有此威德,光明巍巍,身相端嚴。末利夫人說,我今天沒有修什么法門,但是今天是六齋日,我受持佛陀的八關齋戒,如此而已。波斯匿王就說了,你受持八關齋戒就一日一夜,為什么產生這么大的威德呢?末利夫人說,這個問題我不能回答。這個時候末利夫人就領著波斯匿王,來到佛陀的地方,請佛陀開示。
波斯匿王就請問佛陀說,為什么末利夫人她只是受持一日一夜,短暫的八關齋戒而有此威德呢?佛陀說,波斯匿王,假設你把整個印度十六國的珍寶,全部把它集中在一起。你說這個珍寶是不是很多?波斯匿王說這個珍寶是很多,我們國家的珍寶就不得了,把十六國的珍寶都集合起來那相當的多了。佛陀說你把十六國的珍寶,全部集合起來供養佛陀,能供養的物品是尊貴的珍寶,所供養的是最殊勝的福田;你這樣的供養,比不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
為什么呢?因為你持戒的心情,“心強境廣”,你在持戒的時候,內心當中“有本期誓”;第二個,你所面對的境界是“遍該生境”。這個就說明了持戒跟修善的差別,因為你心態不同,所面對的所緣境也有所不同。這個地方是我們在受戒之前,要把一般的善法加以簡別。
好,我們看第二段的“受戒理論”。
1、 受戒理論
前面的“戒之含義”,我們是偏重在人天的安樂的果報,來探討這個戒的含義。這以下“受戒理論”,是站在出世間的圣道,站在返妄歸真的角度,來探討我們受戒對我們的影響。這個講表是弘一大師所編制的,我們把它抄錄下來。這地方有兩段,我們先看第一段:
眾生識體,本自清凈,本來自在,本來平等。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心的相貌,就是我們內心的本體,它的本來面目是清凈的,“離諸塵染”,這個“塵染”指的是煩惱。就是我們內心當中雖然經常起煩惱,但是這個煩惱它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是因緣所生法,是后天的熏習才產生的。“本來自在”,我們內心的本性,是具足種種的神通智慧,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本來是可以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種種百千陀羅尼門。“本來平等”,我們內心的本來面目,是沒有對立的思考,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思考,沒有愛憎取舍的這樣的思考,這個地方講到清凈、自在、平等三種的本來面目。但是不幸的是:
由妄想故翻成煩惱,由妄想故翻成結業,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這個地方講到我們凡夫的流轉的因緣,最初的因緣是“妄想”,一念的妄動。這個觀念在《大乘起信論》講的很清楚。《大乘起信論》上說,我們本來的面目清凈的真如,這個真如是一個平等的法界,離諸對待。我們本來在真如的過程當中,是沒有我相人相的對立,它是一個整體的生命觀。但不幸的是,我們后來變成了“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動,就是我們內心當中,不習慣安住在平等法界。喜歡向外攀緣,一念妄動,我們認為向外去攀求對我們有好處,產生向外攀求的希望。
這個念頭一動的時候,就產生對立的思考,產生不平等的思考,這個地方產生了我相人相的對立,那么這種對立的思考,其實就是妄想的開始。我們開始產生很多虛妄的想像,虛妄的想像以后,就產生了種種的貪瞋的煩惱,由這個煩惱就會帶動我們去造業力,由業力就招感生死的果報。
所以《楞嚴經》上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有三種相續的力量:第一個,煩惱相續。你看我們起煩惱的時候,一個煩惱又接一個煩惱,我們煩惱不會停止。從無始劫到現在,這個煩惱就像接力賽,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煩惱相續。
第二個,業力相續。我們的業力也不會停止,造完一個再造一個,造完一個再造一個。第三個,果報相續。我們的生死也不會停止,經典上經常告訴我們“生死大海”。你看我們在大海當中,往前一看,一望無盡,看不到岸邊。
《楞嚴經》上說,為什么煩惱相續,業力相續,生死相續,這三種相續是什么力量支持呢?就是妄想的相續。我們只要這種不平等的思考沒有消滅,就不可能調伏煩惱,就不可能減少業力,就不可能了生脫死。所以說抗拒我們心中的妄想,變成是很重要,而這個妄想,就是我們心中的愿望帶動起來的。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凡夫痛苦的根源,是由妄想引生的,所以對治這個妄想,變成整個修行的重點。
好,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凡夫生病的根源。以下說明佛陀的對治方法:
今欲返本,故立三誓:一者斷惡誓——攝律儀戒;二者修善誓——攝善法戒;三者度生誓——攝眾生戒。
那我們怎么去對治我們心中一種錯誤的希望,錯誤的想象呢?第一個,斷惡誓。誓斷一切惡,而成就律儀戒體。第二個,修善誓。我們要發愿誓修一切善,成就攝善法的戒體。第三個,誓度一切眾生,成就攝受眾生的戒體。這就是我們說的三聚凈戒。
所以你在受戒的時候,其實最重要就是你要發愿,你不發愿你是得不到戒體的。所有的因緣,都是要從你內心發動出來,你內心當中不發動出來,只是身業口業在那個地方造作是沒有用的。你怎么樣發動我們的愿力,這個下堂課我們再說明。
總而言之,真正的戒體是你從內心當中生起對生命的希望,你希望你從今天開始,雖然很多的惡法,你希望它斷除。雖然現在沒有修很多善法,但是你希望能夠慢慢的成就。第三個,你希望能夠對一切眾生有所幫助。那么這樣子就產生了三種的行門。
前面是講戒體,這以下講戒行:
誓斷一切惡——修離染行;誓修一切善——修方便行;誓度一切眾生——修慈悲行。
我們因為“誓斷一切惡”,修這個離染行;因為“誓修一切善”,成就方便行,這個方便行就是六波羅蜜的方便;因為要“誓度一切眾生”,而修慈悲行,這個慈悲行就是修四攝法,用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來攝受眾生。這個地方就講到我們受戒之因:許下三種誓愿,成就三種戒體,而成就三種的行門。這個就是持戒的一個因相,那么它的結果呢?
誓斷一切惡——復本清凈——破煩惱障,證得法身佛;
誓修一切善——復本自在——破業障,證報身佛;
誓度一切眾生——復本平等——破報障,證應身佛。
“復本清凈,證得法身佛。”我們因為誓斷一切惡,而破除了煩惱障;因為誓修一切善,而破除了業障,成就報身;因為誓度一切眾生,而破除了報障,而證得應化身。這個就是佛陀他制立的戒法,使令我們許下誓愿而產生的功德。
在持戒的時候,我希望我們把福報和善根,要把它弄清楚。有些事情的造作只有福報,沒有善根,但是持戒是怎么樣?它不但有福報還有善根。你持戒了以后生天了,外道持戒也生天,但是不同。外道持戒是只有福報沒有善根,所以他生天了以后,他回到人世間,跟以前完全一樣。
我們持戒是發自內心,產生一種警覺的功能: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個叫善根。這個善根跟境界接觸的時候,產生一種善法,產生一種善業,這個善業使令我們生天以后,你心中的善根還在。福報是生滅法,善根是相續的,你來生還可以受用,它會引導你來生又遇到三寶,你又很容易去皈依三寶,又去受戒。
所以我們要知道,受戒的戒體,就是在你心中成就一種殊勝的善根。產生一種警覺的功能,這個跟一般的福報不一樣。
好,我們先講到這個地方。休息十分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