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風暴眼:風暴中阿根廷總統米萊怎么辦?
作者:黃埔少俠 2025年4月18日
2025年4月,阿根廷總統哈維爾·米萊(Javier Milei)站在了全球地緣經濟博弈的風暴中心。一邊是特朗普政府揮舞的“對等關稅”大棒,另一邊是中國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提供的經濟援助,米萊的每一步政策選擇都牽動著阿根廷的經濟復蘇進程,也折射出拉美國家在中美博弈中的艱難平衡。
一、“自由化改革”與美國支持的雙刃劍
米萊自上任以來,以激進的自由市場改革聞名,包括取消外匯管制、削減公共開支、推動稅收改革等。這些政策贏得了美國的高度支持。4月14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訪問阿根廷時,明確表示對米萊經濟政策的贊賞,稱其“打破鎖鏈,解放市場”,并承諾深化雙邊經濟關系。阿根廷政府則借此機會向美方提出50種出口產品的“零關稅例外”請求,試圖在特朗普政府提高關稅的背景下獲得特殊待遇。
然而,美國的支持并非無條件。貝森特此行被外界解讀為施壓阿根廷減少對華合作的信號。此前,美國國務院官員公開指責中國與阿根廷的貨幣互換協議是“債務陷阱”,并威脅若阿方繼續與中國合作,將停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貸款支持。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策略,迫使米萊在“親美”與“務實”之間走鋼絲。
二、中國:阿根廷的“救命稻草”還是“戰略包袱”?
盡管米萊早期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稱“必須學習如何與中國合作”,但現實的經濟壓力迫使其轉向。2025年4月,阿根廷與中國續簽了180億美元貨幣互換協議的部分額度,激活50億美元以緩解美元短缺危機。該協議允許阿根廷用人民幣償還外債和進口商品,減少對美元的依賴,并為比索貶值提供緩沖。此舉直接挑戰了美國通過IMF對阿根廷的經濟控制,也引發了美方的強烈不滿。
中國的援助被米萊政府視為“救急”與“救命”的雙重保障:一方面,阿根廷外債規模已超過2767億美元,外匯儲備不足320億美元,人民幣流動性成為避免債務違約的關鍵;另一方面,美國雖承諾支持,卻拒絕提供直接信貸,反而要求阿根廷在貿易談判中附加“排華條款”。這種對比凸顯了拉美國家在中美博弈中的現實困境——依賴美國市場,卻難以割舍中國的資金與貿易合作。
三、“美元化”愿景與國內經濟的撕裂
米萊曾誓言“用美元取代比索”,但這一計劃至今未見實質進展。盡管取消外匯管制為美元流通掃清了障礙,但阿根廷的通脹率仍高達25.9%(2025年預測值),比索兌美元黑市匯率持續飆升,經濟復蘇僅靠外資注入難以持續。此外,米萊試圖退出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以單獨與美國簽署自貿協定的計劃,也遭到地區盟友的反對,可能進一步孤立阿根廷的貿易地位。
四、地緣棋局中的生存之道
米萊的策略本質是“經濟實用主義”:在安全上靠攏美國,在經濟上借助中國。這種“兩面下注”雖短期內緩解了危機,卻可能激化中美矛盾。例如,美國要求阿根廷在關鍵礦產(如鋰資源)開發中排除中國企業,而中國正是阿根廷鋰礦的最大買家。若米萊屈從于美國壓力,將直接沖擊阿根廷的出口收入;若堅持與華合作,則可能失去IMF的援助窗口。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阿根廷的選擇可能成為拉美“去美元化”的試金石。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已開始推動本幣或人民幣結算,若阿根廷通過貨幣互換協議成功穩定經濟,或將加速地區“脫離美元霸權”的進程。
五、總結:風暴中的生存邏輯
米萊的困境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新冷戰”格局下的縮影——在超級大國的夾縫中,任何政策都可能成為雙刃劍。阿根廷若想真正走出經濟泥潭,需在結構性改革中平衡外部依賴與自主性。短期來看,米萊的“騎墻策略”或許能爭取喘息空間;但長期而言,只有構建多元化的國際合作網絡,才能避免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這場關稅風暴不僅考驗著米萊的政治智慧,更將定義拉美未來十年的地緣經濟走向。
2025年4月18日
?友情提醒:黃埔少俠歡迎各位留下觀點和看法,歡迎各位關注、點贊、分享和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