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腫瘤防治的關鍵。近日,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北大深圳醫院”)胸外科成功完成醫院首例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輔助下的經皮肺穿刺活檢手術,為肺癌晚期患者進行“一針到位”精準穿刺。這一技術的應用,標志著北大深圳醫院在精準醫療領域邁出了重要一步,為肺癌等肺部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精準的治療選擇。
10分鐘,“一針到位”精準穿刺
38歲的華敏(化名),正值事業和家庭的黃金時期。半年前,她的左胸部出現不適,有灼熱感,雖不強烈,卻反復折磨著她。
最近兩個月,左胸部的灼熱感明顯加重,甚至影響了夜間睡眠。她到深圳某醫院做了檢查,CT結果顯示,她的左肺下葉有一個實性分葉狀腫塊,約為30mm*28mm*31mm,有一個核桃般大小,考慮為肺部惡性腫瘤并多處轉移。
“我還那么年輕,怎么會得肺癌?”對于這個結果,華敏無法相信。她立即來到北大深圳醫院胸外科,希望能更準確地確診自己的病情。
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是一種用于檢查肺部問題的方法,可以幫助醫生明確肺部病變的原因,是診斷肺癌的“金標準”。
評估華敏的病情后,為了能夠準確獲取病變的病理組織,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彭旭興決定在醫院最新引進的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輔助下,進行經皮肺穿刺活檢術,取樣進行病理診斷。
RC120機器人控制臺的術前規劃圖
手術當天,彭醫生首先根據術前影像,采用俯臥位,體位固定墊固定患者牢靠,以確保術中的穩定性。隨后,將患者的CT掃描影像傳輸至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系統,迅速對患者的肺部進行了二維圖像與三維模型的重建。
根據重建圖像,彭醫生精心規劃并繪制了穿刺路徑,確認機械臂執行定位到達病灶的體表上方后,立即進行消毒、鋪巾、局部麻醉等準備操作。緊接著,沿著機械臂末端的穿刺套筒,將活檢針精準地實施“一步進針”直達規劃定位點。經CT復掃確認,活檢針精準無誤地到達了規劃位置,成功進行了活檢取樣操作,為后續的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提供了關鍵依據。
彭主任穿刺活檢術操作中
在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的輔助下,整個手術過程非常順利,無需調針,實現了“一針到位”的精準定位,且整個過程僅耗時10分鐘,在穿刺過程中華敏狀態也非常好,未出現任何并發癥。
CT復掃確認穿刺針到達規劃點(紅圈內)
融合CT影像技術和智能傳感技術
病理診斷結果顯示,華敏患的是肺腺癌晚期,且雙肺出現了胸膜、淋巴結、骨骼等多處轉移。
肺腺癌是我國最常見的肺癌類型,且是非小細胞肺癌的亞型之一,在所有肺癌患者中占比大約40%。它起源于肺部的腺體細胞,發病相對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常在體檢或其他疾病就診時被意外發現。
彭醫生介紹,早期肺腺癌患者通過手術,五年生存率和治愈率可以高達90%以上;但如果是晚期的肺腺癌,且發生了遠處轉移,病情通常較重,這時只能進行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
隨后,胸外科團隊又利用穿刺活檢的病變組織給華敏進一步做了基因檢測,更精確地為她選擇敏感藥物進行了化療和靶向治療。
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融合了全球首創的CT影像技術和智能傳感技術,是一款當前全球領先的國產導航定位系統。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主任劉繼先介紹,傳統活檢因為肺部復雜解剖結構、病灶精準定位難題,面臨著高風險、低精準的困境,RC120導航定位機器人打破傳統診療方式,憑借先進的智能導航技術,能直達病灶,精準穿刺,將操作誤差縮減至極小范圍,相對于傳統手工定位而言,顯著減少了因反復調整穿刺角度需多次CT掃描而產生的輻射劑量,顯著減少反復穿刺次數而增加的出血風險。
穿刺手術導航定位系統RC120
同時,該導航定位機器人一次掃描即可完成患者坐標與定位系統坐標系的配準,提前規劃穿刺針的行進路線、角度和深度,確保了手術的精確性,顯著提升了手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降低了患者的輻射風險和手術并發癥的發生。
據了解,該導航定位機器人不僅用于肺部的穿刺活檢,還可用于肺部腫瘤的消融治療、粒子植入以及肺小結節術前輔助定位等醫學應用場景。隨著導航定位機器人的應用,標志著北大深圳醫院胸外科進入精準醫療的新時代,將為患者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安全、更加快速的診療方案。
采寫:南都記者謝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