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4月17日電 題:從東海之濱到塞外古城:一位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普法溫度”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徐律師,您看這合同寫得對不對?”“徐律師,老板欠的工錢還能要回來不?”早晨8點不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法律援助中心的咨詢臺前已排起隊。人群中,一名中年女子說著一口帶有江浙口音的普通話,一邊翻材料一邊比劃著解釋,時不時蹦出幾句剛學的當地方言,逗得老鄉們直樂。
她叫徐玉紅,浙江寧波一名執業律師。2024年9月,她跨越2000多公里,成為“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的一員,在青城呼和浩特開啟了為期一年的“法治擺渡人”生涯。
圖為徐玉紅。 受訪者供圖
“全天候服務員”的24小時
“我自認為是那種情商不高的人,但比較有俠義心腸。之前因父親身體不好不敢外出,父親離世后母親身體尚可,我覺得有能力也有責任回饋社會,便報了名。”談及參加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初衷,徐玉紅如是說。
初到托克托縣,干燥的氣候讓徐玉紅半夜常被渴醒,但最頭疼的是語言關。一次,她在幫牧民調解草場糾紛,當事人急得連說帶比劃,她卻連“圐圙(圍欄)”是啥意思都沒搞明白。
“辦法總比困難多。盡管氣候、飲食與浙江差異大,但來之前我已做好心理準備。”徐玉紅在手機里建了“方言小課堂”文件夾,吃飯時跟著食堂阿姨學方言,下鄉路上追著司機問民俗。如今,她已能聽懂七成方言,“只要不是生僻詞,基本沒問題。”
在托克托縣,徐玉紅日常接待法律咨詢、外出普法、承辦援助案件。“這里百姓維權意識強,解答需從證據、法律依據、訴訟方案等多維度展開,還要輔以心理疏導。”徐玉紅說。
圖為徐玉紅解答民眾的法律咨詢。 受訪者供圖
“法律工具箱”里的民生溫度
2024年10月,燕某拿著法庭傳票、協議等案件來援助中心請求援助。經了解,燕某與用人單位的勞動爭議糾紛,已持續多年,一直未得以處理。后經信訪辦出面調解,最終達成協議,但用人單位卻以各種借口推諉,拒絕支付。
由于時間緊迫,徐玉紅了解情況后,優先對該案進行處理,她發揮專業優勢,結合在案證據及法律規定,告知受援人相關的訴訟方案和相應風險、代理意見,后經法院審理,最終為燕某追討回了6萬元的勞動報酬,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下班后處理案件,周末寫調解方案……這是托克托縣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董茜眼中的徐玉紅。“專業、知性、奉獻,無論何時需求,她從未抱怨。”董茜說。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徐玉紅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4件,挽回經濟損失110余萬元,接受群眾咨詢超1500人次。最讓當地干部佩服的是,她經手的案件多數以調解結案,“既解法結,又解心結”。
圖為徐玉紅幫助民眾解答法律難題。 受訪者供圖
給迷途少年一個“暖春”
2024年11月初的一天,托克托縣法律援助中心收到檢察院的一起關于未成年人魏某涉嫌盜竊案件的通知辯護后,第一時間指派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點的徐玉紅承辦案件。
接受指派后,徐玉紅根據辦案程序及要求,第一時間會見當事人,同時認真閱卷并做好記錄。經過對案情的詳細分析后,徐玉紅憑借扎實的法律功底與真誠的溝通態度,在與檢察機關等溝通協商后,最終,檢察院作出了附條件不起訴決定。
這一相對寬緩的司法處理方式,不僅為魏某提供了改過自新的機會,還彰顯了法律的溫度與司法的智慧,為其將來重新回歸社會鋪就了溫暖的道路,也讓法律援助在未成年人保護領域再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句真心的鼓勵和不帶偏見的正視,對迷途少年彌足珍貴,犯錯需代價,但更要給改正的機會。”在徐玉紅看來,律師不僅僅需要專業,更需要有溫度。(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