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山東巨野4月17日電 題:鄉村版“夢想改造家” 用畫筆“種”出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作者 李欣 周藝偉 祁建月
四月的晨光中,菏澤市巨野縣魯西書畫院里的牡丹次第綻放,院長徐鳳秋帶領10余位學員在書畫院內寫生,畫筆蘸著晨露,在宣紙上渲染出一片牡丹花海。24年間,徐鳳秋從一名“借米下鍋”的農家婦女,成為帶領7000余人就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完成了從追夢者到造夢者的蛻變,更幫助鄉親們找到“手握畫筆”的致富新路徑。
徐鳳秋(右)在魯西書畫院畫室里進行繪畫創作。周藝偉 攝
“畫筆是犁,顏料是種子,工筆牡丹在宣紙上開出一畝畝春天。”看著年輕的學員們,徐鳳秋總是回想起30年前騎自行車去縣城學畫的自己。“我騎車出門,孩子哭著喊著在后面追。”要騎一個半小時才能趕到畫室的徐鳳秋回憶說,孩子追趕的身影,是她最揪心的“寫生稿”。“我那時候就想,如果能在家門口學畫,該有多好。”
對徐鳳秋來說,命運的轉折帶著泥土的芬芳。2000年,她將自家農院改造成“美術私塾”,前來求學的學生從兩三人漸漸增長到十幾人。然而,一批退貨訂單卻讓她再度陷入困境。
“學員們拿回家畫的近百張工筆牡丹畫色彩不統一,無法結算貨款。”這次挫折讓她意識到,農民畫畫也不能小打小鬧,必須做長遠打算。
2003年,徐鳳秋租下村外廢棄廠房,掛起“魯西書畫院”的牌子,巨野縣第一家畫院就此誕生。20余人聞訊前來學習工筆畫。3年后,巨野縣人民政府將26畝土地無償提供給這個“不種地的農民”,為魯西書畫院提供了發展的“藝術田”。
如今的魯西書畫院,已累計免費培養6000余名書畫人才,帶動7000余人就業,其中包括200余名殘疾人和眾多農村寶媽。
徐鳳秋(右)在指導學員畢潔靜(左)牡丹上色技巧。周藝偉 攝
“魯西書畫院的大門永遠敞開,只要學員熱愛繪畫,我們就會毫無保留地免費培訓。”徐鳳秋說,在她心中,繪畫藝術不應有門檻,每個人都有追求藝術夢想的平等機會。
魯西書畫院的畫室里,35歲的景全柱俯身畫案,一朵牡丹在他筆下悄然綻放。作為魯西書畫院首批殘疾學員之一,他一度因身體缺陷陷入自卑,“沒學畫之前,從沒想到自己能找到工作,看著別人上班,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徐鳳秋的指導下,他從零開始學畫。現在,他不僅能掙錢養活自己,還能補貼家用,“畫畫讓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在魯西書畫院,像這樣的殘疾人畫師、農村寶媽畫師等已有上千人。
面對日益壯大的學員隊伍,徐鳳秋擔任起“藝術經紀人”,帶著作品四處奔走、對接市場,努力讓一張張工筆牡丹畫變現。“零基礎學員在書畫院學習半年后,就能跟著老師一起接訂單,學滿一年,就可以獨立作畫、單獨接單。”
據徐鳳秋透露,魯西書畫院的畫師平均月收入在3000元(人民幣,下同)至5000元之間,資深畫師月收入突破一萬元。“大家在獲得可觀收入的同時,還能兼顧家庭,照顧好老人和孩子,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
此外,徐鳳秋還帶領魯西書畫院與職業高中聯合辦學,實現“文化課+專業課”雙軌培養;將課堂搬到田間地頭,定點下鄉培訓。2024年,400余位村民在她的幫助下拿起畫筆,在家門口吃上“文化飯”。
“我的老師曾說,藝術要接軌生活,現在我們讓生活變成了藝術。”徐鳳秋說。當藝術遇見鄉土,農民畫師徐鳳秋正如她筆下的牡丹,層層暈染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的絢麗畫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