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特區政府舉辦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港澳辦主任夏寶龍發表了視頻講話。
在講話中。
其中有一段話,雖未指名道姓,卻如同一把銳利的劍,直指李嘉誠,并用18個字挑明了他的最終下場:“絕不會有什么好下場,必將背負歷史的罵名”。
這18個字,字字千鈞,擲地有聲,猶如黃鐘大呂,在人們的心頭久久回蕩。夏寶龍主任強調,在大是大非面前,堅定地與國家站在一起,堅定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風骨和氣節。
李嘉誠旗下長和集團,竟打算將43個海外港口售予美國貝萊德公司。
長和集團港口業務遍布23國,此次擬售港口極具戰略意義,像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扼守全球貿易“咽喉”。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若交易達成,貝萊德將掌控全球約10.4%集裝箱吞吐量,在關鍵貿易節點掌握話語權。
對中國而言,航運穩定性與成本都將受沖擊,甚至國家安全也面臨潛在威脅。
像李嘉誠這種在關鍵時刻為了一己私利,不惜出賣國家利益、替敵人搖旗吶喊的行為,香港同胞絕不答應,全國人民更不會答應!
事實上,早在長和集團宣布出售港口交易后,港澳辦及香港特區政府就迅速做出反應,多次強調任何交易都必須符合國家利益,絕不能以損害國家利益為代價來謀取個人私利。
香港《大公報》更是接連發表多篇文章,言辭激烈地痛斥李嘉誠此舉是“出賣國家利益”,將個人利益凌駕于國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其行為令人不齒。
前特首梁振英也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李嘉誠“商人無祖國”立場的質疑,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在當今時代,國家與個人的命運緊密相連,沒有國家的支持和庇護,商人就如同無根之萍,難以在國際舞臺上立足。
面對各方的質疑和批評,李嘉誠卻始終保持沉默,既不公開回應,也沒有任何改變交易計劃的跡象。
他的這種態度,無疑進一步激怒了民眾,讓人們對他的行為感到更加失望和憤怒。人們不禁要問,曾經那個在商界叱咤風云的李嘉誠,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短視的決定?他難道真的忘記了自己的根在中國,忘記了國家和人民曾經給予他的支持與幫助?
回顧李嘉誠的發家史,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固然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和商業天賦,但更重要的是,他搭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快車,享受到了國家發展帶來的紅利。
早年,他通過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操作,如高價囤地炒作等,積累了巨額財富。后來,他又發明了公攤制度,雖然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成功,但卻給廣大購房者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引發了社會的廣泛爭議。
2013年起,李嘉誠嗅到了市場風向的變化,開始逐步拋售中國內地及香港的資產。到了2015年,他更是大規模轉向英國投資,將大量資金投入到英國的基礎設施、能源、電信等領域。這一系列操作,讓許多人感到不解和失望。
在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香港社會需要穩定發展的重要時刻,李嘉誠卻選擇了離開,去擁抱所謂的“國際市場”。他的這種行為,被不少人指責為吃了改革的紅利卻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是典型的唯利是圖、忘恩負義。
如今,在中美關系日益緊張,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大背景下,李嘉誠再次做出驚人之舉,試圖將手中關鍵的港口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公司。這一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的戰略利益,也讓他自己站在了國家和人民的對立面。
從官方如此迅速且明確的定性可以看出,李嘉誠的所作所為已經突破了國家和人民所能容忍的底線,等待他的,必將是歷史的審判和人民的唾棄。
就在眾人以為這筆交易已成定局,中國航運業即將面臨嚴峻挑戰之時,事情卻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4月14日,彭博社引述知情人士報道,美國的貝萊德公司居然要退場了!原本與長和集團緊密接觸、志在必得的貝萊德,為何會突然選擇放棄?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一時間,各種猜測甚囂塵上。
有分析認為,中方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無疑是給這筆交易敲響了警鐘。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3月28日迅速啟動反壟斷審查,這一舉措猶如一記重錘,讓貝萊德意識到,這筆交易想要順利通過中國的監管關卡,絕非易事。
一旦交易被否,不僅前期投入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將付諸東流,還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風險和市場風險。
國際輿論的壓力也讓貝萊德不堪重負。這一交易從曝光之初,就引發了全球媒體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許多國際媒體紛紛指出,這筆交易背后隱藏著美國的政治意圖,一旦貝萊德成功收購這些港口,將會對全球航運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尤其是對中國的航運業,將帶來巨大的沖擊。在這種輿論壓力下,貝萊德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筆交易的風險和收益。
那么,貝萊德退場后,這些港口的新東家又是誰呢?答案是意大利億萬富豪詹朱利?阿蓬特的家族企業——碼頭投資有限公司TIL。
據報道,交易完成后,TIL將成為除巴拿馬兩個港口外,其余41個港口的“唯一所有者”。這一消息傳出,讓不少人松了一口氣。畢竟,與美國的貝萊德相比,意大利的TIL似乎在政治立場上更加中立,對中國航運業的潛在威脅也相對較小。
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對于巴拿馬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港口,美國仍然不愿意松口。最終的股權分配方案可能是貝萊德持有其51%的股份,TIL擁有剩下的49%。
這意味著,雖然大部分港口的控制權落入了TIL手中,但美國依然牢牢掌控著巴拿馬運河兩端的關鍵港口,對中國航運業的威脅依然存在。
從整體來看,中方在這場交易博弈中,既有得也有失。一方面,成功阻止了貝萊德全盤接手港口,避免了美國在全球航運領域的勢力過度擴張,降低了對中國航運業的直接威脅。反壟斷審查的介入,充分展示了中國在維護國家利益和市場秩序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
另一方面,美國仍然掌控著巴拿馬運河的關鍵港口,這對中國航運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潛在的隱患。未來,中國航運業在通過巴拿馬運河時,可能仍會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和挑戰。
這場港口交易的曲折歷程,充分展現了國家力量在維護經濟安全和戰略利益方面的關鍵作用。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啟動的反壟斷審查,猶如一道堅固的防線,成功阻止了貝萊德全盤接手港口,有力地維護了市場公平競爭和社會公共利益。
這一舉措不僅彰顯了中國在反壟斷監管方面的堅定決心和強大能力,也為其他國家在應對類似情況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
在這場交易博弈中,長和與巴拿馬政府之間的法律糾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變數。巴拿馬審計署對長和旗下港口特許經營合約的審計結果,引發了廣泛關注。
若長和被判定存在違規行為,不僅可能導致其失去巴拿馬港口的經營權,還可能面臨巨額賠償和法律責任。這一法律糾紛的最終走向,將對整個港口交易產生深遠影響。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港口交易的后續走向仍充滿不確定性。一方面,中方監管機構的反壟斷審查結論尚未出爐,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交易能否繼續進行。如果審查結果認為交易存在排除、限制競爭的風險,那么交易很可能會被禁止或附加嚴格的限制性條件。
另一方面,長和與巴拿馬政府的法律糾紛也需要時間來解決。在法律糾紛未解決之前,任何買家都需要謹慎評估風險,以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困境。
對于中美航運競爭格局而言,這場港口交易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如果交易最終未能達成,美國試圖通過控制關鍵港口來遏制中國航運業發展的計劃將落空,中國航運業將繼續在全球市場中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
相反,如果交易成功,美國將在全球航運領域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對中國航運業的發展構成更大的威脅。但無論如何,中國航運業都將在挑戰中不斷尋求突破,通過加強自身實力、拓展國際合作等方式,提升在全球航運市場中的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