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春福會見導彈部隊老兵
越南導彈部隊的現狀與發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關鍵方面:
1. 岸基反艦導彈部隊:核心威懾力量
越南岸基導彈部隊是其海上防御的核心,部署了多型反艦導彈系統,主要針對南海及周邊海域的制海權爭奪:
- 主要裝備
- P-35M“沙道克”:蘇聯時期引進的遠程反艦導彈,射程約550公里,但技術老舊,抗干擾能力差,命中精度較低。
- K-300P“堡壘-P”:俄羅斯出口的岸艦導彈系統,射程300公里,具備超音速突防能力(2.5馬赫),抗干擾性較強,是越南當前的“殺手锏”裝備。
- P-500“玄武巖”:射程500公里的超音速導彈,但缺乏現代化制導系統,實際威脅有限。
- 部署與編制
- 越南海軍擁有5個岸艦導彈旅,包括679旅(“沙道克”)、680旅(“冥河”)、681旅(“堡壘-P”)和685旅(以色列“EXTRA”火箭炮),重點扼守北部灣、峴港和金蘭灣等戰略要地。
- 679旅的“沙道克”導彈陣地部署于海防市附近,依托洞庫和沿海地形形成隱蔽打擊能力。
2. 彈道導彈部隊:歷史遺留與困境
越南的彈道導彈部隊以冷戰時期蘇聯援助的“飛毛腿B”為主,但存在顯著短板:
- 歷史背景:1980年代蘇聯為換取越南金蘭灣等基地使用權,提供了少量“飛毛腿B”導彈,射程300公里,誤差高達300米,主要用于威懾鄰國。
- 現狀:目前僅維持490導彈旅(縮編后的主要單位),裝備老舊且維護困難。俄制“伊斯坎德爾”導彈單枚價格200萬美元,越南無力更新換代。
3. 遠程火箭炮:新嘗試與經濟壓力
越南近年試圖通過遠程火箭炮彌補彈道導彈的不足,但面臨高昂成本制約:
- 引進與仿制
- 從以色列進口160毫米和306毫米火箭炮(射程150公里),但因價格昂貴(單輛發射車300萬美元)僅采購發射器,改造為固定陣地使用。
- 自主研發的遠程火箭炮射程約150公里,但彈藥依賴進口,單枚火箭彈成本高達10萬-20萬美元,齊射一次消耗近千萬美元。
- 地區競爭:泰國和柬埔寨從中國引進的WS-1B、AR-2火箭炮射程更遠(250-300公里)且精度更高(北斗制導誤差20米內),進一步擠壓越南的陸戰優勢。
4. 核心問題與挑戰
- 技術落后:多數導彈系統依賴蘇聯時代遺產,制導技術陳舊,缺乏現代化雷達、預警機和電子戰支持,難以應對現代戰爭環境。
- 經濟制約:2024年越南軍費約70億美元,難以支撐大規模裝備更新。例如,采購32輛T-90坦克耗資65億美元,而維持導彈部隊需更高投入。
- 軍隊經商副作用:越南軍隊長期參與商業活動(如電信、房地產),雖年收入超百億美元,但導致戰斗意志渙散和裝備維護優先級下降。
5. 未來發展方向
- 國際合作:繼續從俄羅斯、以色列等國引進先進導彈技術,同時探索與印度、日本的合作以提升裝備水平。
- 本土化嘗試:推動國產化裝備研發,如仿制以色列火箭炮和升級“沙道克”導彈電子系統,但進展緩慢。
- 戰略調整:從“近海防御”轉向“遠海拓展”,加強岸基導彈與潛艇部隊協同,但受限于探測能力和體系化作戰經驗。
總結
越南導彈部隊在東南亞具備區域性威懾能力,尤其是岸基反艦導彈和遠程火箭炮的部署。然而,技術落后、經濟壓力與體系化作戰能力的缺失,使其難以突破“低成本威懾”的局限。未來若無法解決制導系統升級和軍費分配問題,其導彈部隊的實戰效能將大打折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