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外交政策在全球舞臺上頻頻失手,對此,美國媒體哀嘆:這是因為美國太執(zhí)著于單邊主義和強硬態(tài)度,結果不僅沒保住自己的地位,反而給中國帶去了機遇。
從中東到非洲,從拉美到亞洲,美國的傳統(tǒng)地盤正在一點點被擠占。美媒對此沒少感慨,分析來分析去,焦點都落在美國的外交失誤怎么就成了中國的“助攻”。
中東這塊地方一直是美國外交的重頭戲,但最近幾年,美國在這兒的表現有點讓人失望。以往,美國靠軍事干預和制裁來維持影響力,可這套路現在不太靈了。
2023年3月,中國促成了沙特和伊朗的和解,這事兒在美國媒體眼里簡直是個重磅炸彈。沙特和伊朗幾十年的死對頭關系,居然在中國斡旋下握手言和,美國的臉往哪兒擱?
這背后,美國跟沙特的關系其實早就有點冷。過去幾年,美國一邊給沙特賣武器,一邊又因為人權問題對沙特指手畫腳,弄得沙特挺不爽。結果,沙特轉身就跟中國簽了能源和基建大單。
中國在沙特的投資越來越多,尤其是“一帶一路”項目,港口、鐵路、能源設施,哪兒都能看到中國企業(yè)的影子。反過來,美國在中東的經濟存在感卻越來越弱,更多精力放在軍事基地和無人機上,經濟牌打得不夠狠。
再看伊拉克,美國2003年打進去,搞了個政權更替,結果是十幾年動蕩沒停。中國趁機參與了伊拉克的重建,投了不少錢在石油和基建上,既賺了利潤,又刷了影響力。美國除了軍事開支堆了一堆賬單,軟實力沒見漲多少。中東這盤棋,美國越下越被動,中國反倒成了贏家。
非洲和拉美這兩個地方,美國也沒占到便宜。先看非洲,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在非洲投了不少項目,比如肯尼亞的蒙內鐵路。這條鐵路連通了港口和內陸,沿線經濟被盤活了不少。中國還投了農業(yè)、礦業(yè),像贊比亞的銅礦項目,既給當地人提供了工作,也讓中國拿到了穩(wěn)定的資源。
美國在非洲援助承諾喊得挺響,可落實起來總是慢半拍。2022年,美國說要加大對非投資,可實際資金到位率不高,非洲國家等得有點煩。相比之下,中國是真金白銀砸下去,效果立竿見影。非洲國家自然更愿意跟中國做生意,美國的影響力在這兒被稀釋了不少。
拉美的情況也差不多。以巴西為例,2023年初,中國企業(yè)在新能源領域跟巴西簽了大單,涉及風電、太陽能這些熱門產業(yè)。美國因為制裁和貿易壁壘,企業(yè)在拉美市場畏手畏腳。
巴拿馬也是個例子,中國在那兒投了港口和鐵路,美國的影響力卻主要靠軍事存在,經濟牌幾乎沒怎么打。委內瑞拉更不用說了,美國制裁沒壓垮人家,反而讓中國趁機加深了石油合作。拉美國家現在看美國,更多是無奈,覺得跟中國合作更靠譜。
2022年東盟峰會開完后,東盟國家明確表態(tài),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菲律賓、泰國這些國家,嘴上說要和平發(fā)展,實際上跟中國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中國在印尼投了高鐵,在馬來西亞搞了港口,東盟國家的基建項目里,中國元素越來越多。
美國想靠軍事演習和安全合作拉攏東盟,可效果一般。布林肯2022年跑去泰國推新框架,人家客客氣氣應付了一下,沒什么實質進展。南海問題上,美國態(tài)度強硬,想壓中國一把,可東盟國家并不買賬,反而怕被卷進沖突。結果就是,美國在東盟的影響力沒漲,中國靠經濟牌穩(wěn)穩(wěn)占了上風。
2022年2月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手,美國立刻牽頭制裁,喊著要全球一起孤立俄羅斯。可聯合國投票時,55個國家棄權,印度、南非這些大國都沒跟美國站一隊。這說明美國的影響力沒想象中那么大。
中國在這場沖突里沒閑著,提出了和平倡議,派特使去歐洲、中東跑了一圈,強調對話解決問題。發(fā)展中國家一看,覺得中國這態(tài)度挺靠譜,反觀美國光顧著制裁,實際效果卻不怎么地。
更關鍵的是,制裁俄羅斯讓俄國的能源出口轉向中國,中俄貿易額蹭蹭上漲。2022年,中俄能源合作創(chuàng)了新高,中國拿到了便宜的油氣,俄羅斯也有了經濟后盾。美國這波操作,反而給中國送了個大禮包。
美國外交老出錯,說白了,根源在于策略太死板。2021年,布林肯上臺時喊著“實力外交”,結果這實力往往就變成了制裁和軍事威脅。查爾斯·傅立民這種老外交官都看不下去了,說美國官員光想著怎么制裁人,沒人琢磨怎么談合作。這種思維定式讓美國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
比如貿易政策,美國對華加關稅,想壓住中國經濟,可結果美國企業(yè)成本漲了,競爭力反而弱了。中國這邊靠自由貿易協定,比如RCEP(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在亞洲市場越混越開。美國還退出過《巴黎協定》和《伊朗核協議》,覺得自己可以單干,可這只會讓盟友覺得美國不靠譜。反過來,中國在這些國際舞臺上積極發(fā)聲,搶了不少話語權。
單邊主義是美國外交的老毛病。過去,美國靠經濟和軍事雙重優(yōu)勢,能壓著別人走。可現在全球格局變了,發(fā)展中國家更看重經濟合作,美國還抱著冷戰(zhàn)思維不放,自然就掉隊了。
中國這幾年在全球舞臺上風生水起,不是靠運氣,而是有套路。首先,“一帶一路”是張王牌,全球100多個國家簽了協議,基建投資讓中國跟這些國家的關系更緊密。比如非洲的鐵路、中東的港口,拉美的能源項目,都是實打實的合作。
中國在國際組織里也很活躍。聯合國、世貿組織這些地方,中國強調多邊主義和共贏,發(fā)展中國家聽著覺得親切。相比之下,美國老搞單邊行動,退出這退出那,領導力自然就弱了。
科技這塊,中國在5G、AI、新能源上追得挺猛。華為的5G設備賣到全球,美國想攔都攔不住。新能源領域,中國電池和光伏產業(yè)幾乎成了世界標桿,美國在這塊的領先優(yōu)勢被一點點蠶食。經濟、科技、外交三管齊下,中國抓機會的本事真不小。
2023年5月,布林肯說要訪華,6月又跟中國防長在新加坡碰面。氣候特使克里也跑去談合作,看得出美國想在對抗之外找點對話空間。可這路不好走,國內國會吵得不可開交,外交預算被黨派斗爭拖后腿。國際上,盟友對美國也沒那么信任了。歐盟的博雷利就說過,歐洲不會完全跟著美國對華政策走。北約內部,法國德國也開始琢磨自己的路子。
2023年2月,好幾十個國家領導人跑去北京簽合作協議。非洲的礦業(yè)、拉美的港口,中國的全球布局越來越穩(wěn)。美國留下的空子,中國填得滿滿當當。布林肯現在壓力不小,想翻盤得改改老思路。可美國決策層能不能放棄零和思維,還是個大問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