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呈現出了明顯的“國進洋退”態勢。
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最新報告,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同比增長3.3%,達到7160萬臺,但這一增長幾乎完全由國產手機品牌驅動。
小米以1330萬臺的出貨量和39.9%的驚人增長率重返榜首;華為緊隨其后,出貨量達1290萬臺,同比增長10%;OPPO和vivo分別以15.7%和14.4%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四位。
而蘋果在中國手機市場回暖之際,卻出現了開倒車的一幕,蘋果以980萬臺的出貨量滑落至第五位,同比下滑9%,成為前五名中唯一負增長的品牌。
其實2024年蘋果在中國市場的處境就已不容樂觀,盡管開啟了多輪降價促銷,甚至在2025年初罕見地對iPhone 16系列新機型進行大幅降價,但這些措施似乎都未能有效扭轉下滑趨勢。
蘋果在中國市場銷量遇阻,我認為主要是受到了以下兩方面因素影響。
首先,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節節敗退,是因為本土品牌的強勢逆襲。
近年來,以華為、小米為代表的中國手機廠商不僅在市場份額上實現對蘋果的超越,更在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等多個維度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以1330萬臺的出貨量和39.9%的增長率位居中國市場榜首,這一成績主要得益于其中端機型Redmi Turbo 4及旗艦產品小米15 Ultra的出色市場表現。
華為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2024年第一季度,在Mate 60系列等旗艦產品的帶動下,華為銷售額同比增長69.7%,到2025年第一季度,華為出貨量已達1290萬臺,以18%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二。
其次,蘋果在中國市場的頹勢,是源于備受詬病的創新乏力問題。
曾經每一代iPhone的發布都能引領行業風潮,為用戶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然而近幾年蘋果卻被廣泛批評為“擠牙膏式創新”,產品更新迭代缺乏突破性亮點。
中國消費者對iPhone 16系列冷淡,便是因為iPhone 16系列只是在前代基礎上進行了常規升級,沒有解決用戶長期詬病的諸多痛點,如充電速度慢、信號問題等。
此外蘋果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也顯得相對滯后,由于Apple Intelligence尚未支持中文且未在中國推出,這一本應成為賣點的功能對銷售拉動幾乎為零。
相比之下,國產手機品牌紛紛將AI攝影、AI語音助手等本地化人工智能功能作為核心賣點,更符合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和需求。
中國消費者不買iPhone,是否意味著蘋果正在開倒車呢?
事實上,與中國市場的持續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蘋果在全球范圍內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2025年第一季度,蘋果iPhone全球出貨量達到5790萬臺,同比增長10%,創下歷年同期的歷史新高。
而蘋果在全球市場增長的首要驅動力,便是來自新興市場的出色表現,印度市場堪稱蘋果國際擴張戰略中最亮眼的明星,東南亞市場同樣為蘋果貢獻了可觀的增長。
在印尼、泰國、越南等國家,隨著中產階級的壯大和消費升級的趨勢,iPhone作為身份象征的吸引力不斷增強,蘋果通過調整產品策略和加強本地化營銷,成功抓住了這一增長機遇。
總體而言,蘋果目前在全球市場的表現依然比較穩健,這樣也為應對中國市場銷量下滑提供了一定緩沖空間。
但隨著中國手機品牌陸續在全球市場“開疆辟土”,未來蘋果能否保持這種增長勢頭還很難說,對于蘋果而言,現在正面臨著一個關鍵的戰略十字路口。
一方面,蘋果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持續下滑,產品創新力受到廣泛質疑;
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的穩健增長和服務業務的強勁表現,又為公司提供了堅實的財務基礎。
在這種復雜情形下,蘋果需要盡快做出調整,尤其是在中國市場,面對華為、小米等本土品牌的強勢競爭,蘋果必須重新思考在中國市場的定位和策略。
如果長此以往下去,蘋果極有可能會走三星的老路,在中國市場逐漸邊緣化,最終只剩下個位數的市場份額。那么你覺得蘋果在中國市場會成為下一個三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